山东港口青岛港:努力打造“五个国际领先”的世界一流港口——专访青岛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建光
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9日电(刘梦瑶)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港口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生产安全平稳,运转畅通有序,主要指标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韧性持续显现,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贡献了港口力量。
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也是RCEP面向日韩、东盟的重要“桥头堡”,山东港口青岛港着力提升港口的枢纽连通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硬件保障能力和智慧绿色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岛港高质量发展的秘诀何在?今后的发展目标有哪些?青岛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建光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社智库专访时表示,青岛港将全面对标世界一流,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物流枢纽港、产城融合港、金融贸易港和邮轮文旅港,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强化陆海统筹,聚力协同联动
青岛港位于“一带一路”海陆十字交汇点,东接日韩亚太、西联中亚欧洲、南通东盟南亚、北达蒙俄大陆。“通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青岛港加快构建起陆海联动、双向互济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苏建光表示。
海向,青岛港借力山东港口一体化资源集聚优势,增航线扩舱容拓中转,三年来累计新增航线60条,增速达历史之最,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排名位居东北亚之首,国际枢纽地位显著增强。
陆向,青岛港作为黄河流域便捷出海口,为黄河流域等广大中西部地区提供面向亚太及全球的更经济高效的出海通道,促进黄河流域等中西部地区加速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广大中西部地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门户。
苏建光表示,作为山东港口的龙头,青岛港发挥港口一体化协同优势,加强港航、港港、集散联动,以“两港一航”精品航线为主、中短干支线为辅,依托青岛港公共支线平台,重点培育“山港快航”和“支线巴士天天班”等支线品牌,构建起以青岛港为中心的环黄渤海内支线网络,为保障“大循环、双循环”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赋能,锚定智慧、绿色、安全发展
安全便捷、智慧绿色是当代世界一流港口应具备的重要特征。青岛港坚持自主创新,将智慧绿色港口建设作为驱动港口转型发展的首要手段,不断提升港口发展内涵、发展质量。
苏建光介绍,依托山东港口“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青岛港率先研发发布完全自主可控的智能管控系统(A-TOS),实现了码头核心生产系统的国产替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续9次刷新世界纪录,桥吊单机最高作业效率达到了67.76自然箱/小时。
“我们自主攻关,提速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专业干散货设备自动化率达到81%。传统集装箱码头完成新一代生产系统全面替换,系统运行效率提升30%,推进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专业集装箱设备自动化率达到46%。”苏建光表示。
青岛港还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大力实施风光氢储一体化综合示范项目,依托纯电动作业模式及氢能轨道吊、空轨等清洁用能技术,加快构建“碳中和”码头先行示范区。“我们聚力打造‘中国氢港’,建成国内港口行业首座加氢站和全国首艘5200匹‘油电混合’智能拖轮,电动牵引车换电站正式投用,推进船舶岸电常态化应用。”苏建光说。
为了保障港口生产安全,青岛港搭建横到边、纵到底的智能安防体系,布局9000多路视频监控资源,建设72个安全视频监控室。应用气象、涌浪、防风、雷电等预报预警系统,全面防范恶劣天气。
推动港城融合,放大发展格局
以推进董家口港区开发建设为抓手,青岛港积极引进临港产业,港城联动日益紧密。据苏建光介绍,累计投资260多亿元建成的董家口原油商储库二期等重点工程,新增年通过能力4316万吨、130万标准箱,新增原油仓储能力296万立方、粮食仓储能力26万立方。
青岛港还发挥董家口港区大码头、大堆场、大保税优势,落地总投资80亿元的建邦球团、渤海粮油等临港项目,推动临港产业从零散布局向链式发展转型。
“通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级,青岛港加快培育现代航运服务综合体系。”苏建光介绍,随着港口平台功能和虹吸效应不断放大,青岛港与山东港口其他各港口和板块集团在航运、贸易、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合作持续推进,保税原油混兑、期货原油交割等新业态加速落地。
打造“五个国际领先”的世界一流港口
苏建光表示,青岛港将锁定“五个国际领先”目标,全面对标世界一流,着力打造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物流枢纽港、产城融合港、金融贸易港和邮轮文旅港,助力“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建设。
坚持数字赋能,青岛港全力以赴建设全自主自动化码头三期,加快码头系统软硬件和设备关键部件自主研发、国产化替代,持续打造自动化码头建设新样板。青岛港还加快推动港口用能多元化,实现清洁能源占比、绿色电力占比持续提升,加快打造“零碳码头”。
苏建光表示,下一步青岛港将强化港口国际枢纽作用,增强港口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构建带动力大、贡献度高、竞争力强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形成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的互动共赢新局面。同时,对标上海港、新加坡港等先进港口发展,助力地方更好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