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乡建设按下“快进键”,历史文化遗产怎么办

2023-12-29 04:15:16 - 四川日报

当城乡建设按下“快进键”,历史文化遗产怎么办

当城乡建设按下“快进键”,历史文化遗产怎么办

当城乡建设按下“快进键”,历史文化遗产怎么办

当城乡建设按下“快进键”,历史文化遗产怎么办

12月26日,四川省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凉山州西昌市召开。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过去,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当下,城乡建设开启“加速度”,历史文化遗产怎么保护?这次现场会用“过去”“现在”和“未来”作答。

梳理“过去”四川多地经验值得借鉴

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持续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目前已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等组成的“多层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现场会上,对过去我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进行经验梳理,部分市(州)作了交流发言。

西昌市着力传承历史文脉,坚持系统性保护,已建立全流程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体系、全域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常态化多方联动多元参与保护管理体系。

成都市自2019年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以来,持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不断深化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统筹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打造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两环八线十三片”街巷游线体系,串联枣子巷、寻香道等50多个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性工程。此外,成都还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历史建筑保护渠道,开展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增设二维码工作,建立面向公众的历史文化资源开放式展示系统。

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阆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成为四川靓丽的名片。阆中市坚持“市域全面保护,古城整体保护”理念,专项立法依法保护、专业机构专职保护,形成了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的“阆中模式”。目前,4万余居民常住在阆中古城内,烟火气息浓郁,因旅游带来巨大人气,全市20多万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广元市昭化区在传统村落保护中,串线成片,勾勒出传统村落的全貌,先后5次对全区较完整体现传统风貌或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进行全覆盖普查,对符合标准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逐一落实挂牌保护。

考察“现在”历史文化保护样本独具匠心

此次现场会选择在西昌市召开,并安排了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古村、古树名木等点位的现场考察,会议安排颇有深意,在考察这些点位的过程中,与会人员都看到了什么?

现场考察第一站来到西昌市大石板古村,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虽然面朝邛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在2019年以前,村里多为陈旧破败的土坯房。2021年1月,大石板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当地以村落原貌为核心,通过修旧如旧等建筑手法,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让古村落沉睡的“老宅”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陈笑羽是古村的“新村民”,他将村里的老屋改成旅游民宿,享受悠然生活。村里像陈笑羽一样的投资经营者还不少,农舍变民宿,农民变股民,沿湖环线变成了景区,目前大石板古村已成为西昌旅游新的“网红打卡地”,成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样本。

一个月前,四川首个古树名木展览馆在西昌市建成投用,成为此次现场考察的点位之一。走进展览馆,仿佛置身古树名木的知识海洋,以标本展示、图文并茂、视频介绍、趣味互动等多种方式,全景式展示世界古树名木和西昌本土古树名木自然奇特的古朴风采、浓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西昌以展览馆的方式,来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公众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值得借鉴。

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建昌古城,经过保护性修缮更新,焕发了生机。在一栋正在修复的历史建筑现场,考察组看到工人们正在精雕细琢,还原古法材料和手法,用“绣花功夫”来修缮历史建筑。考察组成员纷纷表示,建昌古城修缮工作杜绝大拆大建,突出地方特色,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进行保护性修缮,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直观的感受让人深受启发。

展望“未来”多措并举补齐保护短板

城乡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既要发挥各行业部门作用,又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当前,我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还存在保护意识不强、保护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短板问题。如何提升?现场会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方向——

一是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留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原住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多元化人居环境改善路径,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公园城市建设、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乡村振兴相结合,支持各地实施一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和历史建筑修缮利用示范项目,推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二是完善历史文化保护法规政策。加快我省城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地方立法进程,研究制定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政策措施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标准等,编制完成《四川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性、整体性保护。

三是拓宽历史文化保护融资渠道。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财政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奖补制度,支持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和保护修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项目,支持原住居民以房屋、资金入股等形式参与保护利用。

展望未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画卷,正在四川大地徐徐展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