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物,释证观怀,溯源《何以中国》课程走进翡翠社区学校教育联盟大课堂

2023-12-29 17:10:39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一人一物,释证观怀,溯源《何以中国》课程走进翡翠社区学校教育联盟大课堂

龙行龘龘,鼓乐回响,以文物为语,让历史发声。12月27日,上海市建平实验张江中学体育馆搭起了红色T台,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儿”。在这场“何以中国”进校园——建平实验张江中学对话会上,来自翡翠社区学校教育联盟三所中小幼学校的师生,身着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原版服饰,演绎千百年前中国大地上的英雄人物。

正在东方卫视、BesTV及各大平台热播的大型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由国家文物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它以重返“历史现场”的演绎,追溯中华文明的根基与发源,目前已播出3集,很受好评。“每一帧精美的画面、每一套主人公服饰,都有故事,蕴藏着溯源历史、寻脉中华的拍摄初衷。”该片执行总导演魏国歌和服饰主创团队,第一次带着片中主人公的原版服装,走进校园。

公开课上,联盟师生身着《何以中国》首集“秦汉”中的原版服饰,演绎千百年前中国大地上的英雄人物.

一人一物,释证观怀,溯源《何以中国》课程走进翡翠社区学校教育联盟大课堂

公元前223年秦、楚交战,秦国士兵、蒙恬将军的铠甲为什么是以皮革为主?而西汉霍去病将军的甲胄为什么由大量鳞型甲片编缀而成?南越王赵佗的正装华服,为什么要有组玉佩?汉武帝的冕服,为什么两肩织有日、月图案,背部织有星辰、群山?领命出使西域的张骞的深衣礼服上为什么加入了对鸟菱纹绮?解忧公主远嫁西域的汉服为什么是大袖袍服、朱红配色?又为什么配以茱萸纹?

《何以中国》服装总设计师王海婷撰写的解说词,揭晓了谜底。所有的依据,来自考古、来自文物、来自专业的研究成果。比如剧中悬泉置啬夫弘的全身装束,都是按照西汉陶俑制作,连头巾、帽子系带的方式也有真凭实据。孩子们看完现场的展示,再结合专业解说词,恍然大悟。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素养如何培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原版服饰走进校园,由师生穿着诠释,请设计师详说细节,直观、生动的浸润式体验,正是新课标所要求的、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情的学习方式。

一人一物,释证观怀,溯源《何以中国》课程走进翡翠社区学校教育联盟大课堂

事实上,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汉武帝”饰演者、建实张江初二(3)班的宋虎根同学依据历史课本、相关文献,自主设计台词和表演细节,很好地提升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场大型活动,联动了翡翠社区学校教育联盟的三所学校。”上海建平实验张江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淑艳介绍,翡翠社区学校教育联盟由建平实验张江中学牵头,携手万科实验小学和万科实验幼儿园,三校地理位置比邻,同处于张江科学城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这一联盟贯通中小幼,联结家校社,共同护航学生的健康成长,以期实现学生长周期素养培育“3+5+4>12”的育人目标。此次活动只是《何以中国》进校园的开始,三所联盟校将围绕“一人一物,释证观怀”的主题,系统打造《何以中国》进校园特色课程。这一文化课程将以中小学学段、课程衔接、贯通的方式来建设实施,着力于学生素养的长周期培育,并且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探索用好《何以中国》及其背后丰富的博物馆藏品、文化遗址、考古专家、文化学者等宝贵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一人一物,释证观怀,溯源《何以中国》课程走进翡翠社区学校教育联盟大课堂

据了解,为更好地推动联盟的课程建设,“SMG何以中国”及联盟还特聘浦东新区教育学会会长赵连根、三星堆管委会主任王居中、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市历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曹南屏为“何以中国进校园专家委员会”顾问,指导学校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栏目主编:徐瑞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