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能写出社论吗?在这场大赛中,申城30余所中学给出肯定答案

2023-04-29 13:14:00 - 新民网

转自:新民晚报

高中生能写出社论吗?在这场大赛中,申城30余所中学给出肯定答案

《母爱是猕猴桃里的边角料吗?》《听见被清退高龄建筑业工人的哭声》《扎根青训才是中国足球的唯一出路》《网络流行语,不应该是“语言杀手”》《拯救正在消逝的上海话》……当这些带着问号和感叹号的声音,从一群十六七岁少年的口中发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赞赏、触动、深思,抑或是更多?这些声音,来自新民周刊首届青少年社论大赛。经过近半年征集和评比,大赛颁奖典礼昨天在上海报业集团举行。

为鼓励年轻人关注时事热点,直抒胸臆,挥斥方遒,也为了让年轻的声音让更多人听见,本次大赛邀请上海高中生围绕“什么事让你热血上涌”“当今世界需要怎样的变与不变”“你想要更多人了解什么”三个问题展开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著名现当代文学学者、批评家陈思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张涛甫;著名小说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金宇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王战受邀担任大赛评委。

经过严格评审,大赛从本市30余所高中递交的1035篇作品中,产生“金笔奖”“银笔奖”各一名以及“妙笔奖”30名,共有100名参赛学生获评“百佳青少年评论员”。

高中生能写出社论吗?在这场大赛中,申城30余所中学给出肯定答案

凭借《拒绝娱乐至死,不做“文化穷人”》一文,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松江云间中学高一男生李尚亿获得金笔奖。他热爱阅读,有一本厚厚的素材本,里面是他在阅读时写下的好词好句和心得体会。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平台上诸如“一分钟读完《红楼梦》”“五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视频,引发了他的思考。他联想到自己读过的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一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碎片化娱乐内容不仅占据了许多人的空闲时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文化穷人’所引发的讨论,提醒我们要以理性的思维正视当下的流行现象——在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之中,我们更应时时警醒,避免进入‘娱乐至死’的陷阱。”

银笔奖得主、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女生李雨璇从一则关于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大修的新闻中,留意到一个现象——石匠工作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在《时间的价值——石匠工人的去与留》一文中,李雨璇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一方面“借助公众号、综艺、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这些‘濒危工作’更加有机会被新生代群体看到,从兴趣和了解中承认并延续石匠的价值”;另一方面,“从教育角度入手,许多高等院校也已开设了诸如文物修复的专科专业,或许也能让工艺之路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本次大赛的口号是“年轻,不可轻”。年轻人的表现,让评委感到惊喜。陈思和教授坦言,在他的印象中,学生写作更多地从个人经验和个人情感出发,而从自己时常得到的信息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忙着“卷”,忙着刷题和竞争,有点“自私”,但同学们提交的作品,纠正了自己的看法。有人关注弱势群体,有人关注国产老品牌的出路,难能可贵的是,同学们不仅表达了同情,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鼓励同学们将这份对社会的关注保持下去,“想要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要成为国家的接班人的话,我们的心要放大,视野要放大,要关注看起来与自己无关的事。”

高中生能写出社论吗?在这场大赛中,申城30余所中学给出肯定答案

高中生能写出社论吗?在这场大赛中,申城30余所中学给出肯定答案

“他们没有数字鸿沟,能及时从各方面获取信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宽泛。因此,他们会关注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他们有人文关怀,同情弱势群体,这是前面几代人都比不上的。”俞立中教授认为,这是当今年轻人的优势所在。“我们今天处于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什么该变什么不该变?应该怎么变应该怎么不变?参赛的一些文章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我是非常欣赏的。”俞立中说。他给出同学们成长道路的“六字箴言”,那就是“阅读、思辨、表达”。

高中生能写出社论吗?在这场大赛中,申城30余所中学给出肯定答案

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朱国顺是上海新闻奖名专栏“新民一周”作者。他在颁奖仪式上说:“对于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社论帮助世界观的形成与表达。在这次社论大赛中,一大批善于思考、理论清晰、逻辑严密、文字生动的好作品奔涌而来,让我们无不感受到曙光初露的温热。”

大赛由云堡未来市和光明乳业提供支持。

新民晚报记者陆梓华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