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艺术冲击力与艺术的新可能有哪些?这个座谈会尝试作答

2023-05-28 20:55:00 - 川观新闻

AI艺术冲击力与艺术的新可能有哪些?这个座谈会尝试作答

川观新闻记者边钰 黄勇摄影、视频/喻茂何涛

5月28日,川派评论建设主题月座谈会——“AI艺术冲击力与艺术的新可能”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在成都大学举办。人工智能(AI)与艺术结合将会带来哪些新实践与新思路?又会引发哪些新问题与新可能?围绕当下热点,与会嘉宾各抒己见。

此次活动由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四川省文艺评论(成都大学)基地、《现代艺术》杂志社主办;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承办。

AI艺术冲击力与艺术的新可能有哪些?这个座谈会尝试作答

交流会现场

“宽”“窄”里看AI

无法取代时间“熬煮”后的心境

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预言:“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如今,这样的预言似乎已照进现实。

“AI孙燕姿”走红社交网络、AI绘画让人人都能成设计师……当前,AI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引发了一系列的“AI”焦虑。

对于文艺行业而言,“AI”技术究竟是“狼”还是“浪”?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AI?

对于这些问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后强用富有哲思的“宽”与“窄”来回答,“我们对于人工智能(AI)的想象,是在宽与窄之间行走。AI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存在无限可能和物理限制。”李后强认为,科学技术具有集体聚合、连续接力等特点,不同人的智慧可以叠加组合。文学艺术则不一样,其具有个体离散、力量间断等特点,不同人的智慧不可叠加组合。天赋、悟性、技能和本能难于接力,这样的特点导致卓越作家和艺术家的智慧很难传递给子孙后代。他举例,写律诗,没有人敢说超越李白、杜甫等;写书法也鲜有人说能超越王羲之、颜真卿等。究其原因,就在于个体文艺技能没有叠加性、接力性,AI就更难做到这一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认为对于“AI”可以有更为松弛的态度,“Al是算法、算力、数据、规则的融合,是人类创作的工具而不是主体,类似于现在交通工具,可以超过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但没有情感、灵感和创新,不用恐惧和忧虑!文学艺术,最终是人的事,不是物的事。”

AI艺术冲击力与艺术的新可能有哪些?这个座谈会尝试作答

李后强

拒绝“AI焦虑”,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省动漫游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彭红璐感同身受。她以今年4月原画师圈流传“阮佳大战AI绘画”举例。当时,CG画师阮佳在微博上向AI宣战。他发了一张自己画的《艾尔登法环》中女武神的同人示范草图,邀请网友用AI对草稿进行细化并展示成果图,并承诺会公布自己细化的图,和AI细化的图像进行对比,“最终,AI生成的图像都没有达到指定的需求,这也让不少人感受到,人类的创意和艺术表达是AI无法超越的。”

四川日报全媒视觉中心图片编辑陈鹏也在工作实践中,感受到这一点。他在会场坦言,自己曾陷入“AI焦虑”,后面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实践,他发现AI技术虽然正改变摄影的格局,却有局限性。以摄影为例,AI技术或许会对婚纱影楼中这类人像摄影造成一定影响,“但是我们要求高端的人像摄影,需要构思、选景,布景,甚至需要进行情绪引导、动作指导等。”陈鹏意识到,现在AI摄影更多是基于大数据资料来进行一定模仿,但这种模仿是无法具体到布光、布景等更深层次的东西。

无法企及的,还有人在时光流转里积累的情绪。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李立以“快”与“慢”的辩证角度来阐述。他提到,人工智能具有“快速性”,而文学艺术最让人牵肠挂肚的是文字背后的情感。不过,这种情感恰好是时间熬煮出来的。他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提到经典的中国诗词大多是融入了诗人一生的际遇,强调以心传情的感情和体会。“文学艺术的背后是慢,恰恰这种慢是一种时间。熬出来的慢才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核心。”

AI频繁出圈

抵触不如早拥抱

得益于千亿级参数大模型、多任务统一编码、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等技术的突破,以OPENAI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开启了人们生活的新纪元。人工智能(AI)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与迭代,生成式人工智能让艺术有了新的创作方式和呈现方式。

尽管AI技术还有不少局限,不过面对其频频“出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明泉认为,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项新技术,“与其抵触不如早拥抱,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学习它、看待它。”

AI艺术冲击力与艺术的新可能有哪些?这个座谈会尝试作答

李明泉

AI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也揭开大幕。李后强提到,人工智能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它可以帮助艺术家更好地感知事物、理解人性和文化,提供更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思路和手段。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减少艺术创作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推动艺术在创作和传播方面的变革。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与人的智慧相互碰撞时,势必会激发艺术设计新的一轮革命。例如人工智能和艺术设计师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解读、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对于同一目标的不同策略、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诠释等,两种智慧的融合可以演化出无穷无尽、远超意料的作品。

落脚到影视传播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运用于影视行业之中。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何武介绍,当前AI正从五大方面影响影视行业。它为影视创意提供助力的同时,也改变影视制作的生产格局,为影视宣发以及衍生产品开发提供精准决策,并创造了一个信息影像化世界的可能。同时,AI也给影视教育、知识版权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介绍,目前行业早已有通过ChatGPT完成电影剧本,甚至数十集的电视剧剧本的先例,“美国好莱坞编剧工会已允许编剧在人工智能协助下创作剧本,比如《蝶羽游戏》引入AI辅助编剧,人工智能‘本杰明’(Benjamin)经系统学习创作了短片电影《Sunspring》的剧本。”

AI艺术冲击力与艺术的新可能有哪些?这个座谈会尝试作答

王杨

西南石油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王杨认为,AI技术将降低艺术入门门槛,满足普罗大众更为庞大的艺术需求。“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与现实世界平行又有交互的虚拟世界;通过VR、AR、脑机接口等工具进入由计算机生成的3D世界;可以通过数字公民的身份参与工作、娱乐、社交……这些看似遥远的未来,或许将在元宇宙里变为现实。”王杨认为,在ChatGPT时代,或不再是流量为王,而是内容为王。其中,数字人有可能成为未来元宇宙时代的APP,每一个人都是创作者。她提到,《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计,2030年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其中以虚拟偶像为代表的身份型虚拟数字人市场核心规模可达到1750亿元,“在元宇宙时代每一个人都是创作者,每个人都需要艺术,都可以去生成内容。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把这些艺术和科技的融合用好,将产生无限潜能。”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