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助廉 百岁抗美援朝老兵的“传家宝”

2024-05-29 03:51:06 - 媒体滚动

转自:沈阳晚报

家庭助廉 百岁抗美援朝老兵的“传家宝”

家庭助廉 百岁抗美援朝老兵的“传家宝”

东北有句老话:“好的家风,需要数代人的传承。”99岁抗美援朝老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并以此为家训教育晚辈。这位老兵叫王凤和,他的家庭被评为沈阳市文明家庭,5月28日,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这位老人。

百岁老兵为党奉献一生

王凤和,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费县东蒙镇巨庄村。虽然未过100周岁生日,但按照东北人的传统计岁方法,他已经是妥妥的“百岁老人”啦。

王凤和老人的家,是一处20多年前的老式住宅。没有豪华的家具,没有奢侈的摆设。客厅里一个老式木质书桌上,摆放着书籍,橱柜旁摆放着胸前挂满了军功章的王凤和老人的照片。小女儿王爱玲告诉记者,这是老人闲暇时的精神食粮。

王凤和1945年参加革命队伍,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可谓戎马半生。其间曾三次负伤、四次立功。1985年离休后仍发挥余热,组建了工程养护维修队并担任党支部书记,直到2010年才彻底告别“工作岗位”回家休息。

离休后的那段时间,工作即使再苦再累,他也坚持着不多拿一分钱。在老人家中至今保存的一个账本上,从维修队大到购买设备材料,小到每一顿饭钱,每一笔花销都记录在案,一目了然。后来,维修队解散了,儿女几次劝他把“破账本”扔了,老人却说:“这是我一生清正廉洁的记录和见证,怎能说扔就扔了呢!”

清正廉洁堪称儿女榜样

经过战争洗礼的王凤和,充分认识到“家庭助廉”是加强思想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建设,树立良好家风的一个重要举措。从参加革命那天起,他就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常吹家庭“廉洁风”,常念家庭“廉洁经”。因此,王凤和在左邻右舍和曾经的同事中都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当年在部队期间,王凤和曾担任过10年的后勤处长。“小时候,父亲一心扑在部队工作上,家里的事几乎全都由母亲一个人操持。”小女儿王爱玲回忆:“父亲每次回家,都要叮嘱母亲,任何人来送东西,咱都不能要。因为那些东西不属于咱的。”王爱玲说,这种思想至今还影响着全家人。在家里,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各自的东西也你的是你的,我的归我的,不能随便乱拿。

退休后,王凤和过起了清廉、自得的休闲生活,从不因为曾经的战功而四处炫耀,更不利用自己的关系为儿女谋利。平时,自家窗前一块约20平方米的小菜地,就是老人的活动空间。前些年,地里的菜由老人自己种,近两年,随着年事渐高,儿女孙子们则和他一起种,收获的瓜果蔬菜,老人也毫不吝啬地与左邻右舍一起分享。如今,在王凤和家中的小桌上,还摆放着一个去年收获的26斤重的大冬瓜——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位百岁老人仿佛已忘记了“老之已至”。

教育子女传承良好家风

良好家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家人受之不尽、社会皆得共享的宝贵财富。

王凤和与老伴魏淑琴一生养育了三男二女共5个子女。从艰苦岁月中走过来的王凤和夫妇经常告诫儿女,要珍惜当下,珍惜所有。王凤和说:“虽然子女们不太富有,但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给自足,这让我感觉很知足。”

每年清明节,王凤和都会带着儿女,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望、祭拜那些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老战友。“岁数大了,我要把当年的故事讲出来,不能憋在肚子里。”王凤和说,这也是他教育子女的一项措施。

几个儿女之间非常团结,经常利用节假日、周末双休日,到父母家里聚一聚,唠唠知心话、暖心嗑。对孙子、外孙一众晚辈,王凤和更是耳提面命,爱岗敬业、廉洁奉公、珍惜岗位、做好工作之类的话如警钟长鸣。王凤和小女儿的儿子,也是老人最小的外孙子在银行工作。每次去看望姥爷,王凤和都会教导他要廉洁自律,管好自己的手,“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不仅如此,王凤和还经常利用重大节日或重要时间节点,到街道、社区为工作人员上党课,讲抗美援朝故事,讲清正廉洁案例,教育大家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为建设和谐社区、美丽家园贡献力量。

受王凤和的言传身教,小女儿王爱玲在倾心照顾父母的同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助力文明社区、美丽家园建设。她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父亲是我们一辈子学习的榜样。愿清正廉洁的文明家庭之花常开不败,文明家风代代相传!”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苏慧婷

受访者供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