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常熟博物馆“锦绣铺舒——陈红英刺绣艺术展”

2024-05-29 10:09:44 - 环球网

■萧菲

5月18日,恰逢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推出各自策展的优秀项目。精彩纷呈的展览中,江苏常熟市美术馆启幕的“锦绣铺舒——陈红英刺绣艺术展”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引人注目。

走近常熟博物馆“锦绣铺舒——陈红英刺绣艺术展”

十二月花季系列(部分)35cm×29cm/幅

走近常熟博物馆“锦绣铺舒——陈红英刺绣艺术展”

走近常熟博物馆“锦绣铺舒——陈红英刺绣艺术展”

秋溪放筏图·关山月119cm×171cm

走近常熟博物馆“锦绣铺舒——陈红英刺绣艺术展”

长毛波斯猫52cm×75cm

此次展览由中共常熟市委宣传部和常熟市文旅局等单位联合主办,以“锦上墨韵”“非遗印象”“丝羽飞歌”“针耕山河”四个单元,展示了工艺美术师创作的墨画山水、花鸟、动物、工笔油画等200多件刺绣工艺品。

苏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源远流长,创作题材丰富而广泛。既有传统的吉祥题材,享誉天下的文人名画,又有现代流行的艺术作品。本次展览展出的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项目苏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红英的作品。陈红英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中国刺绣之乡苏州镇湖,她自幼热爱刺绣艺术,其作品在各级各类博览会竞赛中斩获金、银奖项。

步入展厅,橙红色的背景墙、柔和的光线下,整个展厅呈现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欣赏四个单元不同系列的作品,却是截然不同的感受。

在“锦上墨韵”单元,展出的绣品以唐宋元明清古画为主,运用细平绣技法绣制而成。其中,《姑苏繁华图》格外醒目。这幅作品于2018年完成,是由陈红英工作室团队10个姐妹们耗时7年之久完成,作品高36厘米,长1280厘米,绣底是塔夫绸。原稿是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长卷巨作,又名《盛世滋生图》,原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技法描绘了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繁华的市井风貌,场面宏大,气势非凡。而《姑苏繁华图》则以平绣为主,综合运用了施针、松针、刻鳞针、滚针、钉针等多种针法。其中施针运用最为频繁,从远及近,经过层层铺设后,再使用其他针法刻画细节——屋檐上层层叠叠的瓦片,是先用施针铺色,再用刻鳞针表现瓦片边缘深色的线条;画面中出现的松树使用了松针针法刺绣,表现出松针灵动而劲拔的生长态势;绣面上的乾隆、嘉庆、宣统等清朝皇帝所盖的大小印章,以及徐扬书写的题跋,均使用齐针绣制而成……独具匠心的运针构建出丰富细节,再现了鲜活的姑苏古城。此外,笔墨浓淡干湿相济的《富春山居图》、笔法简洁的《五牛图》和精灵细腻、轻色晕染的《写生珍禽图》等画作,巧妙运用丝线的粗细、色阶和针法,排针细密有致,丝理转折过渡自然,充分显示出苏绣精细雅洁、丝滑隽永的风貌,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令人心向往之。

“非遗印象”的绣品则体现出苏绣传统的吉祥题材,其中以“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花季”这两组最为醒目。作者以灵活多变的针法,生动展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景象。巧妙地将二十四节气物候特征融入汉字符号,既诠释出自然之美、文化之蕴,也充分展现了苏绣的传统技艺。画面中运用细平绣技法绣制而成的四季花卉,花朵、花叶部分分层加色,针针相接,美观又凸显空间感。这些作品小巧精美、色彩饱和,寄托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不俗的创造力。

“丝羽飞歌”这一单元的绣品以动物系列为主题,平细绣或乱针绣技法绣制的各种动物每一只都仿佛可以感知的活物,将猛兽的威武、家宠的娇柔,呈现得惟妙惟肖。热爱生活、贴近生活,也是苏绣的一大特色,而内中蕴含的苏绣技法也恰是作者擅长的绝活。据陈红英介绍,自己在绣猫时体验学习了齐白石老人的创作方法。在确定猫的形象之后,先在绣绷上根据画面结构完成构绷过程,然后开始分析猫独特的形体结构。从猫腿的中心结构线开始,做好与猫爪之间的衔接,归纳出猫腿上一缕一缕的毛丝,中间的绣线粗而密,边沿处逐渐变细,力求刻画出蓬松的质感。为了绣出猫尾毛茸茸的质感,处理边缘要一丝或半丝的绣线,用较长的针脚排列出一种参差不齐的感觉,而后再逐渐加密。对猫身受光面和背光面以不同色彩绣线来自然过渡铺陈,表现出背和腹部的不同毛质间存在的微妙差别。头部是最难刻画的部位,不仅细节繁多,而且眼、耳、鼻、嘴、须眉的质感各不相同。猫的眼睛自然柔和的光泽与耳朵可爱秀逸的弧度,都在一针一线中,跃然眼前……

以“针耕山河”为主题的绣品,主要是名人画作或摄影作品的再造。作者采用乱针绣大面积铺陈,细平绣局部点缀的方法,将原作奇迹般地平移到绣画中。其中,作品《黄河》创作于2021年,以著名画家徐惠君创作的中国画为绣稿,呈现出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画面整体构图是从上往下略带俯视的角度,左右两边是错落有致的河岸,浪涛滚滚的黄河水从上游倾泻而下,如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观者耳边仿佛可以听到奔腾的浪花击打岩石发出的怒吼声。整幅作品由左右高低错落的河岸、激荡奔腾的黄河水、一组组大小不一的浪花组合而成,绣制工艺难度非常大。作者以乱针绣为主,结合了平绣中的滚针、打子针等针法,将水流的走势、浪花的形态,进行分组铺设,由远及近,按照水、浪、岸、石的结构走势组织各色的绣线,然后逐步刻画其中的明暗关系和体积感。而后织造那些飞溅起来的层层浪花,进而调整画面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虚实关系,最终形成了一幅气势雄浑、肌理丰富、丝纹和顺的苏绣艺术精品。再如《翡翠炉》这幅绣品,原稿是一幅摄影作品,陈红英采用细乱针为主,根据各个部位的外形和结构分别进行铺底,力求刻画出受光面和背光面的透视感,并采用大量交叉15度的绣线,生动表现出翡翠独特的质感,在复现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度创作。此外,还有十几幅中外画家的名作,其明暗、层次或深浅浓淡变化,均在行云流水般的运针中生动演绎,充分还原了原作的形、质、神、势,或气韵生动,或波澜壮阔。

身边,赞美之声不绝于耳。一根小小的绣花针,在陈红英的手中,却绣出了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让人领略到针尖上锦绣的无限魅力。

笔者手记

“如此大气磅礴的山水风光,你会相信它们都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吗?不错,正是苏绣的乱针与平绣结合的艺术创作。这些都是苏绣大师陈红英和她工作室的姐妹们的佳作。地处太湖边上的镇湖真乃人杰地灵,埋藏着挖不尽的故事……”

在苏州镇湖遇到陈红英,我便在手机里留下了以上文字。

镇湖乃苏绣的主产地,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从事专业刺绣的绣庄就超过400家,绣娘有8000多位。在陈红英的工作室,迎面出来的她清秀优雅,穿着一件宽松的橘色丝麻休闲短衫,她轻盈引路,没有急于介绍自己,带着我欣赏起墙上挂的绣品虽然揣着外行看热闹的心思,但我还是被关山月的山水绣品和《黄河》深深震撼到了。绣布上,浪涛滚滚的黄河水自天而降,耳边似乎可以听到江水的轰鸣。“这个白色的浪花开始感觉很难绣出来——那种波浪起伏,忽明忽暗的感觉。这里用色不能跳,要柔和。这里就要在小的针法上加强一点,表现出细微的变化。”她像一个率真的小女孩,轻轻地做着解释,仿佛在和我交流针法技艺,可我仅仅是小学时期在手绢上绣过小花和小鹿,用的是最简单粗糙的缝针,哪里懂什么针法啊!“这里的结尾要特别留意,不小心就会跳线。”她继续喃喃细语着。见我盯着元代名家倪瓒的《枫落江南图》出神,她说自己曾经很长时间注重绣制水墨文人画,后来遇到一位摄影师朋友,指点她不妨在油画、工笔画和摄影作品方面做一些尝试,于是,她在针法上不断摸索、创造,就有了后面喷薄而出的一系列作品。但其实,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经年累月的心血,那些力作绣品少则花费一年,多则三五年,而她完全不觉其苦其累,足见她热爱之深。

与她深谈才知,她还是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的热心参加者。作品《毛主席绣像》和《水墨猫咪》分别为毛主席纪念堂和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双鹿》随神舟九号飞上太空,这幅作品拍卖的55万元全部捐给了公益事业。作为非遗传承人,她曾受邀在恭王府为各国驻华使馆史节现场介绍苏绣制作过程,作品也多次走出国门,在美国纽约、德国柏林等地展出,她还为宣传推广苏绣技艺举办各类培训班30多场。

漫步太湖边上,她抬手让我们远眺,粼粼水波与天际线间,曾经物产丰富的田野就是她的老家,童年时代的记忆真切而美好。她在6岁的时候就学着妈妈的样子,在姐姐的指点下开始刺绣实践,一路走来,得到了刺绣艺术大师王祖识的真传,将苏绣变成了自己一生挚爱的艺术追求。

“你们看,我家就在那里,屋后的场院上,曾经堆满了稻草,我们在稻草垛里滚啊,跳啊……开心呦……”她咯咯地笑起来。至今,想起陈红英,脑海里最先涌出的不是她那些精品力作,也不是她那些响亮的头衔,而是她天真至纯的面庞、她和小朋友在稻草垛上活泼蹦跳的身影,还有她银铃般的笑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