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海协会长:中企出海已成必选项 做好中外合作桥梁和平台

2024-05-29 19:57:00 - 财联社APP

财联社5月29日讯(记者齐灵)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中国越来越多企业已不满足传统的出口贸易,出海投资已成为他们的必选项。

第14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以下简称外洽会)在京召开之际,财联社记者专访本次会议主办方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就当前中企出海有何新特点、海外市场对于中国投资是否欢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专访中海协会长:中企出海已成必选项 做好中外合作桥梁和平台

他在采访中表示,“本次外洽会非常火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现在的吸引力正在增强,相当多国家都在关注着中国。”

据悉,来自全球96个国家的驻华使节、相关机构代表和2200多位中外企业参加了今年的外洽会,各方热切交流投资信息和经贸资讯,共商发展机遇。

正如他在第14届外洽会开幕致辞中所指出的,当前国际环境严峻复杂,世界经济走势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但中国经济一直稳步向前,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势信心和强劲动力。中海协将充分发挥民间外交作用,做大做实朋友圈,为中国企业与世界各国夯实投资和合作的桥梁。

出海已成更多企业的必选项

对于当前中企出海的新特点,他娓娓到来:国内相当多企业在国内市场已遇到发展瓶颈,“内卷”现象较为突出,他们越来越深地意识到只有出海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才能缓解当前的经营压力。

“对于相当多中国企业而言,出海原来还只是一个可选项,现在更多的是必选项。”他介绍说,出海发展对中国企业的吸引力正在大幅度提高。

他说,现在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必须要去海外发展,这才是自己企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

他还指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践行,沿线国家也非常欢迎中国企业在当地投资设厂。

虽然最近西方国家频频抛出“产能过剩论”来给中国施压,但在欧美阵营中,其实在政界和企业界中并非铁板一块,往往存在较大的分歧。他举例称,最近出访欧洲三国时,他就感受到当地政府官员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当地需要大量中国资本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迫于政治压力,这些官员需要站队对中方“呐喊”。

穿针引线更好发挥平台职能

在当前的中企出海大潮中,对于成立之初就以促进和服务中企出海为己任的中海协而言,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打造一个让中国企业和外方充分信任的平台。”他指出,当外界给予充分信任后,大家都会来到这一出海投资盛会,面对面交流,挖掘更多投资机会。

这次,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今年外洽会的主宾国。该国派出一个高规格的代表团,由投资部和农业部的高级官员、两个州的州长带队,当地的120多名企业家一同来华参会。

除了一年一度的外洽会,中海协将会不时地举行一系列的不同国别和不同产业的投资洽谈和交流会,邀请有兴趣的中国企业和机构参会,这样更具针对性,也更为灵活机动。

“让更多的人认可这个平台,大家都会聚拢过来,然后我们为他们进行一个定向的服务,帮他们把线搭上,企业可以自行谈判。”

做好成为全球性企业的准备了吗?

他认为,目前只有部分中国企业已经推进或开始全球化,但在当前出海大潮的引领下,更多的国内企业一定会去考虑赴海外投资。但是走出去还是有风险的,总是会有挑战的,并非所有国内企业都适合出海。

在他看来,成为全球性企业是有一定门槛的,首先在国内所处的行业中要已具领先地位,其次在技术、能耗、环保等方面,一定要具备竞争力。

当然,中国企业要推进跨国经营,除了业务拓展和技术储备等方面,仍需要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例如了解投资目的国的国情、法律制度等,做好规避风险的准备。

“走出去,企业在关键问题上要做好准备,还必须要做好可能随时失败的心理准备。你要做好风险保障,不是出去百分百都能赚钱,不是遍地都是黄金的,外边有好多的陷阱和风险。”

他认为,许多以全球化为方向的国内企业,在思维观念上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他们还是沿袭在国内发展业务的思维模式去参与国际化竞争。

“要想参与国际竞争的话,你就必须首先了解这个国家,对国家的文化要了解,国家整个制度环境要了解,你才能够适应。在中国干得好,不见得在这个国家就一定干得好,完全有可能出现马失前蹄的情况。”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