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别让“谢谢参与”成人生标签

2024-05-29 21:19:00 - 澎湃新闻

前段时间,一个群里,在公众号后台抽完了奖后,有群友无奈地感叹了一声:“又是‘谢谢参与’,看来我与中奖无缘。”

向来在群里不大参与聊天的我,当时不知脑子抽了什么风,随口说了一句:“‘谢谢参与’是一个多么恰当的隐喻,就像我们绝大部分人的人生。”说完之后,短时间内我甚至还有一种抖了一把机灵的得意。不过,事后也隐隐感觉有一些不妥。

我对脑子抽风时说出的那句话负全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不想去修正它。按照经验法则,我的说法似乎不算有大错,最起码指出了一个被不少人默认的事实。指出一个被默认的事实和认同这个事实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是两回事。

比如我们在足球比赛里,会经常看到这种情形。近一点的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阿根廷队跌跌撞撞最终登顶,梅西完成了“球王”的最后一块拼图,年轻的姆巴佩再怎么努力,似乎也用光了2018年世界杯的好运,其他的球队,更是让人想不起;远一点的1994年美国世界杯,倒是留下了巴乔射失点球后郁闷的背影,但冠军是巴西,是罗马里奥和贝贝托,巴乔只是冠军的一个落寞陪衬。

竞技体育里有一种“只认冠军”的残酷性,这是“优绩主义”的极端版本。不过,如果将竞技体育的规则和后果直接复制到更普通的社会生活中,恐怕有“社达”之嫌。社会生活中有竞争,却不是纯粹的竞技体育之争,它的内涵要丰富得多,远超我们的想象。在“优绩主义”氛围浓厚的时代环境里,忽略社会生活本身的丰富性,难免就会落入“社达”的窠臼。

历史学家王笛善于从微观视角切入,以有血有肉的小人物的经历来勾勒大时代的变化和转折。在历史叙事中,“脱离帝王史观和宏大叙事,重视日常,关注普通人,关注自己”,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谢谢参与”式的傲慢叙述: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都是小人物,但每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也有自己的精彩,参与了自己全部的人生。

作为自己人生的绝对主角,当然不存在“谢谢参与”这一说。“谢谢参与”基本上是一种外部视角,高高在上,俯视众生。如果书写是一种权力,那么,不自觉地陷入到一种特定的、精英化的叙述中,甚至自我边缘化,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很不幸,不管是外部的明示,还是自我的暗示,“谢谢参与”越来越成为诸多领域优胜者对他者的标签化用语,或一种自我标签化话语。我们有时接受了这种标签,并且还将之随意扩大化。即使意识到了不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反讽,精神世界也难免受其影响。如果词语是世界的边界,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应该谨慎地选择词语。

任何比喻总是危险的。在单一项目诸如抽奖之类的活动中,由于获奖的总是少数,所以“谢谢参与”是大部分人的处境写照,这么说不存在什么问题,但稍微复杂一点的社会生活,则显然不能以此作为类比。这也是我之前隐约觉得不妥的原因。

其实,不管是午后的一杯茶,还是不经意间的一次初夏远足,又或是三五好友之间的畅快聚谈,星期一给父母亲的一通电话,甚至在下楼时电梯间碰到的一个邻居的微笑,乃至于某次面红耳赤的争吵……这些扑面而来的日常,或许在某些评价和书写体系中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却是我们“碌碌有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们构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侧面,也是我们作为主角参与生活的证明。

没有人愿意过一种“谢谢参与”式的人生。接受“谢谢参与”,意味着我们微不足道,可有可无——这显然不是基于经验的事实。拒绝“谢谢参与”式的人生,先从拒绝这个标签做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