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更新必须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023-06-29 07:10:05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产业更新必须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城镇化与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吴宇哲

【核心观点】

在城市更新中,我们应该面向低碳绿色,改变以往“产业—人口—居住”的城镇化要素驱动模式,通过供地园区,吸引劳动力,从而转型为“居住—人口—产业”的创新驱动模式,通过好的居住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而实现产业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近日,杭州提出,从2023年6月12日起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您对通过产业更新、场景更新等打造现代化的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有何建议?可否结合杭州城市更新实践案例谈谈具体实施过程的经验?

吴宇哲:城市更新首先应该是面向宜居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时,生产空间的产业更新极为重要。同时,要面向绿色和数字转型,通过场景更新打造韧性城市和智慧城市。

产业是演进发展的。众所周知,制造业和服务业是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分离出来,实现产业升级。随着城市制造业发展,化肥和农药反馈到农村有了现代农业;城市的服务业发展了,互联网等反馈到农村才有了淘宝村。以前我们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联系关注不够,只注重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而对生产性服务业认识不足,从而制约了制造业的升级。在德国,服务业占GDP的70%,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70%,这两个“70%”奠定了德国强大的制造业体系。

产业更新必须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研发设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经纪代理。早期浙江省产业园区通过增加生活服务设施供给升级为特色小镇,实现产城融合,其实质是方便为原来园区中的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杭州“山南基金小镇”具有一些启示性,原本是“三改一拆”的困难户,有着早期的铁路线和杭州最早的陶瓷品等建材市场,通过产业更新,打造文化、旅游和基金产业,充分利用火车机务用房,最终实现华丽转身,现在超过1万亿元基金在为杭州和浙江服务。在产业更新中,不同的城市应该通过区位商等分析,定位自己的优势产业,而不是盲目跟风,去发展产能过剩的产业。网红、快递等新的业态出现和繁荣,在物流空间等供给和布局上也需要在城市更新中充分考量。在空间布局上,通过城市更新合理考虑居住社区与就业空间的交通关系,实现职住平衡。

杭州的未来科技城和钱江新城等新城区地下空间得到较好地利用,而老城区尽管地下室已经很普遍,但是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因为没有互联互通,这将是未来城市更新的难点和重点。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我们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引导下,实现土地节约集约。此外,还需要注重土地复合利用,如杭州的“七彩未来社区”,对原来露天的公交停车场进行更新,建了五层建设,底下两层用于公交车停放,三到五层用于商业利用。这样不仅大大改善了公交公司的停车环境和办公环境,同时还实现服务社区的餐饮、影院、健身的商业设施。浙江省的“未来社区”理念,提及了邻里、建筑、交通、健康、教育、治理、生态等场景更新,这里的更新更多是指城市微更新,我们尽量做到“小拆大美”,而不是“大拆大美”。对于老旧小区,利用监控设备和数字赋能,拆除窗户“保笼”,不仅实现城市美观,还消除高空坠物危险,保证消防云梯通道;同时可以通过加装电梯满足老龄化的需求。

在城市中,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是“三位一体”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的目标,生活空间应以“宜居”为导向,重点提供住房和公共服务。在城市更新中,我们更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居住环境,不应该简单拆除“城中村”,而是应该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如在地铁延伸的最末端,可以开发保障性住房,配套学校和医院,这样让那些原来居住在“城中村”的进城务工人员,未来成为“新市民”,通勤依靠轨道交通,他们的子女教育可以落实,老人万一生病可以就近就医。

总之,生产空间是实现“乐居”的基础,城市更新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数字赋能等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如关注高校分布与产业的关系,通过研发设计等实现对传统实体产业的升级,夯实新发展格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生态空间是我们对“诗居”的向往。在城市更新中,我们应该面向低碳绿色,改变以往“产业—人口—居住”的城镇化要素驱动模式,通过供地园区,吸引劳动力,从而转型为“居住—人口—产业”的创新驱动模式,通过好的居住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而实现产业创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