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芳共和国”寻路之旅

2022-07-29 02:49:34 - 晶报

“兰芳共和国”寻路之旅

“兰芳共和国”寻路之旅

谢永茂台中岭东科技大学观光与休闲管理系助理教授,著有《清末民初纪游诗研究》《南屯历史与文化导览》等,为中华嘉应学会创会理事长,世界客属总会永久会员。

“兰芳共和国”寻路之旅

金敏华

从十几年前在香港珠海学院读博士班开始,因与导师萧国健的一席闲谈,引发对“兰芳共和国”这一话题的好奇,谢永茂从此踏上一段漫长的旅程,他先后赶赴印尼西加里曼丹、广东梅县石扇镇等地展开田野调查,并广泛阅读相关史料,最终完成了这本15万字的《兰芳共和国史》,这也是第一本完整讲述这段隐秘史实的著作。今年的香港书展期间,谢永茂通过视像,首次向公众讲述了这段250年前客家先贤远渡重洋的传奇史诗。

从寻找一本书开始

“(这本书的源头)有一次去广东做田野调查,我跟萧国健老师在车上闲聊,他提到兰芳共和国的时候,我有点讶异,因为之前根本没听说过什么‘兰芳共和国’。”

隔着屏幕,刚刚开始暑假生活的台中岭东科技大学观光与休闲管理系助理教授谢永茂回忆起十四五年前在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研究所攻读博士时的一幕。他至今记得,萧国健对他寄予强烈期许,“希望接续去做这方面研究,因为自罗香林老师之后,多年间再没有人做过后续研究。”

罗香林是最早对兰芳共和国相关史料做开拓性研究的学者,也是谢永茂在珠海学院的前辈。谢永茂2010年拿到博士学位后,他便着手从这位客家先贤在1961年出版的《西婆罗洲罗芳伯等所建共和国考》开始收集资料,不曾想光找这本书就花了两三年时间。

“把台湾所有图书馆都搜寻了一遍,在我差不多放弃的时候,2012年在东海大学图书馆找到了。看完之后很感动,没想到客家人的先辈曾经在18世纪做过这样(了不起)的事。”

让谢永茂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读的历史书中,从来没人提过这件事?”他坦承,前面几年好几次想放弃,“因为真的找不到资料,连听过(这件事)的人也很少。好在有几位学界的朋友,他们说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假如真的能把这段被湮没的历史重新挖掘出来的话,不说是怎样惊天动地的成就,至少是功德一件。最重要我也是客家人,这是我们客家人的光荣。历史上华人在海外建国的故事不少,尤其在东南亚,但大部分都是昙花一现,随着建国者的过世,就分崩离析了,通常不会超过二三十年。但是兰芳共和国很特别的,它持续了一百多年,是一个蛮稳固的政权。”

深刻的现场感

兰芳共和国是18世纪中期,南洋婆罗洲岛上出现的一个华人建立的独立自治政权——东万律兰芳公司,当时的欧洲学者称它为“共和国”(Republic),创建者是来自广东嘉应州(今梅州)的客家人罗芳伯。从1777年建政立国,到1884年灭亡于荷属东印度政府之手,共传国108年,历十二任、共产生十一位时称“大唐总长”领导人,极盛时统属华籍群众约四万多人,归附之土著民族二十余万人,一度称雄西婆罗洲,为华人海外建国写下辉煌一页。

不过,这个传奇国度却在国内正式的史料文献中付之阙如。“不愿青史尽成灰”的谢永茂下决心“上穷碧落下黄泉”,他慢慢发现,做得越久“资料就会自己跑出来一些线索”,愈加让他觉得不能放弃。

2019年7月,初稿既成,谢永茂决定去印尼西加里曼丹进行一次实地考察。“主要想到当地验证罗香林书上写到的一些地名、故事和细节”,谢永茂早年当导游时带团去过印尼,唯此番是第一次去加里曼丹和坤甸。

“去跟不去区别很大”,他感慨道,去到当地,雇了一台车,请了一位华侨当翻译,“因为我不会讲印尼文,她陪着我跑,参观兰芳公馆,踏勘一些遗迹比如说庙宇,还有当年的旗杆——虽然旗帜早已不在了,起兵时蹚过的河流,或是罗芳伯来回经过的地方……”尤其通过跟当地老人聊天,“心里面蛮震撼的”。谢永茂说,虽然此行挖掘到的新资料不多,但带给他“深刻的现场感”,为了解当初兰芳共和国大概的辖区范围,几次战役的具体经过,他甚至连地图都画了出来。

从新加坡到雅加达后,谢永茂呆了三天便继续前往坤甸、东万律,后又“在加里曼丹呆了一周”,他略有些遗憾地表示,如果经费、时间充裕,至少还应该追去棉兰才对,“因为被灭国之后,(兰芳共和国)最后一位总长的儿子逃到了棉兰。”

印尼之行后,2020年1月下旬谢永茂又去了罗芳伯故乡梅州石扇镇实地考察,但因新冠疫情,使得他跟身居深圳的另一位资深罗芳伯研究者李欣祥计划中的荷兰莱顿大学之行不得不为之中断。“本来以为疫情很快就会结束,就想大家组团去那边住一个月,慢慢挖(资料),没想到这个约定一直到现在还没办法成行。”谢永茂多少有些沮丧,“一旦最终能够成行的话,我想这本书应该有后续的篇章才对。”

他解释说,兰芳共和国当年被荷兰东印度政府灭掉后,“为了要完全统治,所以(东印度政府)把掠夺来的很多物件,包括印章、国玺、国旗,还有官方记录、文件资料全部当做战利品带到雅加达。后来印尼独立,荷兰人又把这些资料从雅加达的博物馆撤到荷兰,最后的落脚点就在莱顿大学汉学部图书馆。”

事实上,愿意组团去莱顿的不只谢永茂、李欣祥两位。“李欣祥老师牵头组了一个婆罗洲华人研究群组,里面包括了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还有广东、上海等地对这个议题感兴趣的47位学者,大家都很有兴趣。”李欣祥著有《罗芳伯及东万律兰芳政权研究》和《末代甲太刘阿生》,“我从他那边得到蛮多的资讯,我很谢谢他。”谢永茂笑言。

对海外客家研究提供新的研究主题

58岁的谢永茂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先祖在乾隆二年移居台湾苗栗。去过三次梅州的谢永茂承认,他的客家背景“对做这件事还蛮有帮助的”,“特别是2019年我到印尼,也就是故事发生地去考察的时候,当地华人基本上是讲客家话为主,所以会讲客家话就有蛮大便利,而且感觉亲切。”

世界客属总会理事长范成连对谢永茂新著的评价甚高,比如他提及书中关于国共内战后期,国民党曾提出计划转进婆罗洲的史料发现,“是以前的研究者未发现的资料,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他认为该书对于海外客家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主题,且是“具启发性、甚至革命性的创举”。谢永茂自己则认为,“以前包括李欣祥教授等针对罗芳伯个人的研究比较多,我把整个兰芳共和国的始末做了一次比较完整的梳理,应该是第一本把整个兰芳共和国的故事讲完整的著作,包括它的历代领导人,以及由盛而衰的过程,希望能给前辈学者做个参考,大家集思广益,也许再往下挖,还可以挖出更精彩的东西出来。”

谢永茂自承非读书料子。念完高中就到旅行社上班的他,工作近20年后才发现,“读书还是很重要”,重新参加联考的谢永茂从专科开始,将大学、硕士从头念了一遍。因为在台湾考了两年博士班没中,他决定到菲律宾、新加坡等地试试,结果被香港珠海学院录取。

到香港念书,谢永茂“成本下得很高”,当时他在台湾还有工作,幸好博士班的课不多,而且都开在礼拜五晚上跟礼拜六,谢永茂周五下午跟公司请假,搭飞机到香港,上完当晚的课住一夜,第二天上完课再搭飞机回台湾。一连两年,他每周打“飞的”穿梭在台港之间,虽然没有长居香港,但他自认为也是“半个香港人“,视香港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以中国人的身份来讲,在香港念书应该是一个蛮好的选择,它在两岸间扮演了一个桥梁或者灯塔的角色,可以让我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位置看两岸甚至整个华人世界,包括思考中国的未来。”

《兰芳共和国史》其实是谢永茂自资出版,“出版是对自己有个交代”,市面上并不多见,因而被人视为“遗珠”,“大部分看到这本书的读者,反应还蛮热烈的”,他不无自豪地透露,除了台湾的客家人圈子,包括马来西亚、印尼当地的客家人也在透过各种渠道寻找,“他们都在抱怨说买不到这本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