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新图景 和美新生活
转自:农民日报
日前,阳山大崀镇松林村组织村民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
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将村与村串联起来,绿树掩映下的村庄更显整洁亮丽,一幢幢特色民居星罗棋布,古朴又不乏现代感……就在盛夏,蝉鸣阵阵,记者走进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道新桥村,怡人的乡间美景映入眼帘,让人不禁驻足流连、细细感受。
新桥村的此情此景,映射出清远乡村近些年的“蝶变”。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清远聚焦垃圾转运、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等民生建设,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四季”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答好“百千万工程”优先题,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和美乡村12246个,建成16条镇村同建同治同美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43%,自然村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全覆盖,全市共打造绿美生态“四小园”5.2万个,清远的大小村落正以“全新姿态”阔步前行。
“身边事”变“家务事”
“现在街道有人清扫,垃圾有人清运,村民主动将小院拾掇得干干净净,各家院里的花草植物争奇斗艳……”说起村里变化,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村民李建勇有说不完的话。“原来村里的杂物、生产工具等乱堆乱放,哪会想到还能治理得这么干净。”李建勇说。
一直以来,农村人居环境净化整治过程中最难改变的就是村民观念。阳山县刚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时,很多村民并不当回事。为解决“无人响应”的问题,县里不仅让广大党员干部化身环境卫生劝导员、宣传员,还将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定为“村庄清洁日”,党员带头、镇村干部组织村民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保持村庄干净整洁有序的氛围逐渐形成。
为了发动群众,与松林村相距70公里的连南县涡水镇涡水村,则在“积分制”中下足了功夫。
“清理房前屋后垃圾”“拆除乱搭乱建柴棚”“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在涡水村的积分板上,详细地标注了每项整治活动的积分。
“自实行‘积分制’以来,涡水村有100多户农户进行了积分申报,大家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热情大大提高。”涡水村党支部书记房六贵谈到积分制带来的变化时,感触颇深:“现在村里老人都能正确投放垃圾,各家各户也积极打扫院子了。”
目前,涡水村已有100余户农户主动清理了房前屋后多年积累的垃圾,50户主动拆除了乱搭乱建柴棚。“积分越高排名越靠前的村民,获得的奖励也越多。”房六贵说,村里目前累计申报积分4362分,共发放积分激励资金2181元。
如今,清远市已逐步形成人居环境整治是“家务事”而不是“身外事”的氛围。为了让村庄环境卫生由“一时净”变“时时净”,全市还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四季”行动。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20万人次,清理积存垃圾3.16万吨,清理农村水塘、房前屋后小微水体清淤2.17万处,拆除危旧房屋等3000多间超15万平方米;同时种植苗木136万余棵,完成年度计划的159%。
净化污水成“风景”
“以前村里污水横流、乱排乱放的情况严重,气味难闻!”一提起流经村里的小河,清城区龙塘镇石岭村村民王翠文又想起了过往:“以前村里人都是绕着河边走,污水臭味还是在十几米外就能闻到。”她话锋一转,“现在村里的污水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河水变清了,村里人反而多了个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原来,一座采取人工湿地工艺的污水处理设施就能给村里带来这些变化。在王翠文的指引下,记者一路走到污水处理设施的设备间内,几乎闻不到任何异味,尤其是设备间周围的湿地上,各式绿植舒展着嫩嫩枝丫,丝毫感受不到“污水”的痕迹。
“村里的生活污水,就在这片湿地下面经过最后处理,排放出去了。”石岭村村委会副书记郭海芬一边指着排水口排出的“清水”,一边告诉记者,“这个污水池建设资金约15万元,污水处理容积为30立方米,基本可以满足村里的生活污水处理量。污水经管道收集聚集到这里,然后经过‘厌氧池+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达标排放。这种复合湿地系统,在实现污水净化的同时,也让人工湿地成为风景。”郭海芬说。
石岭村的变化,是清远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缩影。清远市结合区域内村庄分布、地形特点、人口聚集程度,综合污水处理厂、市政管网分布及规划,分批次、分阶段实施截污纳管、建设农污设施、生态塘资源化利用等治理方式,实现全市农村污水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当前,清远市正按照“一村一策”分类开展污水治理的整改修复或提升改造。扎实推进72个民生实事重点村污水处理,已开工22个,完工12个。同时制定《清远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调整关键技术要点》,对符合资源化利用的4400余个自然村,启动治理设施资源化利用模式调整工作。目前,全市14349个自然村有12258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治理完成率达到85.43%。
特色乡村“各美其美”
沿着整洁的村路,一座四层的木质老房展现在眼前。这是清新区太和镇坑尾村下吊丝自然村的网红民宿“山涧小筑”——作为一幢闲置了几年的老房子,村里在保留其原始结构的同时,又重新设计翻修,如今已委托给第三方运营公司进行经营。
盘活了这座木房子,周围的农户都跟着有收入进账。“我们来民宿务工,一年有3万多元收入,有的农户还把自家产的农副产品卖给民宿,收入也不错。”村民谢海强说。
下吊丝村小组盘活的老房可不止这一处,最近两年,村子里以创建“特色村”为契机,引进社会资本成立清远山涧小筑民宿公司,对下吊丝村小组进行整体建设与运营;并通过租赁或合作建设的方式盘活5户村民闲置宅基地建成民宿,发展乡村旅游。
与依靠盘活特色民居发展起来的下吊丝村不同,英德市西牛镇小湾村塘面自然村则是靠走“生态路”富起了村民口袋。
走进塘面村,蕴含麻竹文化底蕴的竹亭和展馆让人大饱眼福,一排排橙黄相间的现代农房整齐划一,硬化的村道两旁尽是葱郁的绿植,暖阳照耀下生机盎然……“两三年前院里杂物乱丢,到处是乱堆的麻竹废料。”村民陈小孟回忆,“后来村里鼓励大家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垃圾分类投放,尤其是把麻竹废料用作肥料,村里的环境才慢慢好起来。”
在创建“生态村”的过程中,塘面村坚持新村民居建设做到“四个统一”(统一面积、统一高度、统一外立面、统一朝向),如今已完成新农房建设110栋,实现全村雨污分流全覆盖、主要道路全部硬底化。
随着村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致富之路也在不断拓宽。
由于有种植麻竹的传统,塘面村就以麻竹元素为抓手,租赁村庄文化室给经营主体建设“麻竹笋产业文化展示中心”,展示麻竹种植文化并进行产品展销。通过产业和就业带动,塘面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不到2万元增长到如今的4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5万元。
下吊丝村与塘面村的变化得益于清远市以自然村为创建单元,分“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美丽田园”五个梯度创建和美乡村。同时,清远市结合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选取59个自然村开展“特色村”“生态村”创建,以点带面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样价值。
据统计,59个“特色村”“生态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3亿元,布局休闲养生、采摘观光、农耕体验等多元业态,壮大特色产业经济,预计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277万元,带动就业19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