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城市需要怎样的“烟火气”

2024-07-29 08:02:27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今晚有‘鬼市’吗?”7月26日,星期五,“鬼市”摊主群内,不少摊主等待群主通知是否开市,随后该群群主“木木”通知当天休市。7月27日,星期六,“鬼市”继续休市。至此,每逢周三周五周六开市、摊位多达数千个的“大鬼市”暂时退场。

不同于普通夜市,南京“鬼市”于深夜开市到次日凌晨,根据摊位规模、开市时间等不同分为“老鬼市”“大鬼市”“小鬼市”。近期在网络上爆火的就是“大鬼市”。数月以来,“大鬼市”在催生城市“烟火气”、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因噪声扰民、阻碍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备受争议。记者走访“鬼市”数月,窥见这一特殊“夜经济”形态背后的人间百味,倾听城市管理者、专家的多方建议,探寻有温度更有规则的夜市管理模式。

深读|城市需要怎样的“烟火气”

静悄悄的夜市变了味

6月以来,“鬼市”野蛮生长,甚至扩展了不少“野市”。记者发现,近来“鬼市”开市更为频繁,7月13日至7月20日甚至连开8天不间断,摆摊地点涉及建邺区、雨花台区、秦淮区,其中建邺区有6次、次数最多。

“位置定了!”7月20日晚11点左右,随着群主一声令下,摊主们迅速向建邺区双和街聚集。记者在前往双和街的路上,见到不少摊主驾车呼啸而过,甚至有摊主驾驶三轮车连闯数个红灯。一名摊主说:“早点到,就能抢到好点的位置。”

不到20分钟,数百米长的道路被占满,甚至还有摊主因抢占位置而起了争执,大打出手。11点半左右有市民陆续赶来,12点左右“鬼市”变得水泄不通。行走其中,记者被人流推着向前,沿途充斥着各类喧嚣的背景音乐、大喇叭循环播放的叫卖声,以及不断扩散的烧烤气味……

“没有摊位费还卖那么贵,让人没有购买的欲望!”市民汪悦逛了一圈后,认为这样的夜市“太坑人”。记者走访发现,“鬼市”集结小吃类、古玩类、服饰鞋子类、游戏类等各色摊位上千个。商品同质化高、定价高,甚至涉嫌售卖名牌包包鞋子假货、赌博等违法行为。一杯柠檬茶25元、12块包浆豆腐20元、一个牛肉汉堡32元……不少小吃的售价并不低,同质化更是严重,其中手打柠檬茶、浇汁土豆泥、烧烤等摊位数量较多。

除了违规占道、阻碍交通,让周边居民不堪其扰、过路车辆被迫绕道,“鬼市”一夜喧嚣后留下满地垃圾,也加重了环卫工人的负担。7月19日晚,“鬼市”在建邺区燕山路开市,道路被完全堵住,甚至十字路口也被堵死,一辆大型货车频繁按喇叭,最终用了10分钟才得以通过。燕山路两侧大多为住宅区,而“鬼市”也并非首次“光顾”这条街道。“晚上回家开车路被堵,根本回不去。各种大喇叭叫个不停,太吵了,还有油烟味,一夜没睡好!”一位住在燕山路的居民对此气愤不已。

“以前的‘鬼市’卖旧货,许多小物件和文玩,而且静悄悄的。现在他们只是打着‘鬼市’名头卖小吃,早就变味了!”南京市民张婷说。

很多人为生计深夜出摊

“鬼市”摊主从何聚集而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摊主在“鬼市”休市时在其他地方摆摊,开市时便集结于此。

“南京小馄饨”摊主是一对母子,原本二人在山西路附近开店卖馄饨,后来房租从一年6万涨到9万元,二人就关店摆摊。他们表示,有些夜市摊位费一个月约千元,但生意时好时坏,而“鬼市”的吸引力大于固定点位夜市,人气更足,生意也更好。

也有摊主在白天身兼数职,晚上来“鬼市”摆摊。摊主李杰(化名)在“鬼市”卖卷饼,他在白天还有“两重身份”:先是在地铁公司做技工,下班后在河定桥附近摆摊卖卷饼。“‘鬼市’摆摊正常一晚上收入约1000元,在河定桥的固定摊位每天只有约600元入账。”李杰告诉记者。

像这样一人打多份工的摊主还有不少。摊主“西西”白天在一家化妆品店做售货员,平时自己自制手串带到“鬼市”售卖;售卖土豆泥的摊主“豆哥”日常工作是房产销售,在“鬼市”摆摊的同时还开直播引流,成为“鬼市”知名网红;仇芳白天开水果店,“鬼市”开市时摆摊卖甘蔗汁;“瓜皮”白天在一家摄影工作室负责拍照,晚上就来鬼市摆摊,“下午1点上班、晚上9点半下班,回去睡一会儿,半夜来摆摊,最迟到早上7点收摊。”

甚至还有摊主从外地赶来南京摆摊。6月23日晚,85后女摊主季莲从一辆车上取下折叠桌,铺上桌布,其丈夫将泡沫招牌靠在桌前。他们在常州经营一家毛肚厂,白天给火锅店送货,去年10月开始,在“鬼市”开市时,两人会开车1个多小时到南京摆摊卖爆肚。

季莲坦言,由于这两年火锅店生意不太好,许多老客户推出45元或50元一位的自助餐,多用毛肚“边角料”,导致毛肚厂效益开始下滑。“我们摆摊,既为补贴家用,也为吸引新客户。”季莲说,爆肚小份25元、大份38元,一般摆到凌晨4点半,“今年明显感觉‘鬼市’生意不好做。以前只有六七百个摊位,今年多的时候有两三千个摊位。摆摊的基本都是年轻人,有的人被裁员,就来摆摆摊。有的人摆到凌晨3点,早晨8点还要去上班。没办法,赚一点算一点。”

关于“鬼市”带给附近居民的困扰,季莲表示,其实许多做餐饮的摊主会自带垃圾袋,但防不住一些顾客随手丢弃。在她看来,来鬼市摆摊讲究的是随意自由,如果固定时间和场所,可能是一种限制;其次,相比较鬼市的随机性和新鲜感,固定摊位人流没有这么多。

一场与城管的“猫鼠游戏”

记者调查发现,每次“鬼市”开市,都是一场摊主与城管的“猫鼠游戏”。“先别来,换位置了!”7月20日晚,“鬼市”摊主群内,群主“木木”原本在晚9点55分发布当天的位置建邺区莲池路,后在10点半喊停,原因是“莲池路被城管封了”。当晚11点10分,“木木”发布最终确定下的位置,为建邺区雨润大街。

原来,这些摊主每次出摊前,都有大小“鬼王”前去寻找当晚开市位置,而城管也会在各处“鬼市”经常出摊的道路“严防死守”。6月23日深夜,“鬼市”位置迟迟未定。“鬼市”摊主与市民在近500人的抖音群里不断询问“什么时候出摊”“在哪里出摊”。时间逼近12点,群里才通知出摊位置为“黄山路”“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附近”。

由此可见,这场无秩序的“狂欢”背后,是城市管理者对“烟火气”的合理包容,但由此滋生的乱象也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建邺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鬼市”乱象,区城管局、双闸街道高度重视,在严防严控非法聚集性“鬼市”的同时,积极探索设立摊点疏导点,按照市城管局“秦淮、建邺、雨花台、栖霞”各增设一个摊点疏导点的最新部署要求,区城管局会同属地街道经综合研判,敲定后向社会公示,引流当前的违规占道夜市摊点进入,以规范其经营活动。

据了解,“鬼市”休市后,一些摊主分流到各区夜市,如下马坊夜市、岱山夜市、城北万象汇等地,还有一些摊主在观望中,准备租个固定摊位继续摆摊。

让深夜集市晒在“阳光”下

放眼全国,有不少健康合规的深夜集市。比如,海南大学南门夜市,白天是马路,晚上就封路变成夜市,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各大档口生意火爆,不少游客特地前来“打卡”。夜市还配有专门员工,负责保洁、秩序维护等。

一方面是一群普通人的生计,一方面是规范有序的“烟火气”,二者其实并不矛盾。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公众委员顾大松认为,城市街道等退让空间外摆是有法律依据的,沿街摊点也允许“有条件放开”。但“鬼市”与外摆还不一样,它占据的是机动车道,因此还是应该加以引导,保留其有价值的部分。比如,商场外摆可以带动人气,“反哺”商场商铺,带动整体品质提升。如果对“鬼市”引导得当,发挥其线上人气优势,让线上流量“反哺”线下消费,可以将“鬼市”运营成商业外摆的深夜版本。

“城市要有多元空间,有时候宁愿乱糟糟、不要静悄悄,更有活力一点更好。”顾大松评价,经常有人说,江苏没有夜生活,夜经济悄无声息,现在南京有“鬼市”,让人又惊喜又担忧,建议引导其发挥价值,提升夜间商业活跃度和繁荣度。

省旅游学会副会长、江苏尔目文旅集团董事长杨淇深评价,“鬼市”带动灵活就业、刺激消费,成为一个热门夜间市场经济行为,但又存在很多不安定因素,极其考验城市安全应急响应能力。“更好的解决办法是积极引导,不闻不问或者‘一刀切’禁止,都不如主动关心纾解、做好服务。”杨淇深建议,首先要把控底线问题,让深夜集市晒在“阳光”下,不能出现危害社会安全、有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等问题。在合法范围内,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深夜集市自由,主动询问摊贩需求,尊重深夜出摊时间点、摊位相对灵活等运转模式,主动寻求合理空间,引导“鬼市”合规健康发展。

安全管理需要相对稳定的地点,“鬼市”“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何引导?

“整治‘鬼市’乱象,堵不如疏。”杨淇深介绍,“鬼市”和早期乡村集市有点类似,而后者已经成为不少乡村发展旅游、吸引人气的重要渠道,它的正规化途径可供“鬼市”参考。这涉及到多部门协同合作,城管、所在街道或社区需要加强服务,选取相对固定的地方和日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神秘性。“同时提供场地、消防、巡防等服务,合理规划,统一管理,从环境卫生到规范停车都有专职人员负责,使深夜集市经营有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让创业者用心抓质量、忙挣钱,消费者安心消费。”

编辑手记>>>

疏堵结合破解夜市“游击”难题

□许建华

6月以来,暑气渐浓,“夜经济”也迅速升温。依托网络聚散、在夜间出没的“鬼市”,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持续受到关注。

与一般夜市不同,“鬼市”因其“神出鬼没”的神秘特性,经由网络发酵,不断成为话题焦点,吸引了大量人气。流动性是“鬼市”存在的根本,也是“治理难”的重要原因。对流动摊贩的管理一直是城市治理难点,对管理者来说,如果任其野蛮生长,就有可能被指责“不作为”,但若直接采取“一刀切”方式取缔,又会被认为是缺少温度的“乱作为”。而对“鬼市”这一庞大的流动市集来说,由于涉及不同的行政区划,执法管理更是难上加难。

在哪里设置疏导区、如何运营好疏导区,如何确保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正如文中所呼吁的,破解夜市“游击”难题,还需各方形成合力,坚持疏堵结合,拿出精细化管理方案。比如,为了避免大幅增加一线执法人员工作量,有地方引入第三方公司参与管理,减轻城管压力。再比如,在规范化的同时,融入更多文化元素,加入地方特色,让其从一种简单商业形态,变为一个社交场所、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个城市地标。

随着“夜经济”越来越活跃,在堵与疏之间,如何既升腾城市“烟火气”、又确保安全与文明,是城市管理者们面临的一个长久课题。城市应以包容的态度接纳各种发展可能,给生活在其中的不同群体平等发展空间,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本着这一出发点,政府应加强政策供给与资源配套,以多元方式实现疏堵结合,推动并实现城市善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张宣程晓琳刘春颜颖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