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种子今年将再上太空

2024-07-29 08:46:27 - 媒体滚动

转自:新安晚报

安徽种子今年将再上太空

接收参试种子。

正值夏日,在安徽省舒城县春秋乡,大片太空莲竞相绽放,美不胜收。“这是上过太空的莲,全身都是宝,经济价值高。”看着这一幕,村民们欣喜不已。如今,这种上过太空的莲已在安徽多地生根开花,航天科技成果正加速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另一个好消息是,今年安徽又将有一批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种子,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遨游太空,通过航天育种,助力端牢“中国饭碗”。

 太空莲带来新气象

春秋乡位于舒城县西南,是西汉著名教育家文翁的故里。2021年,春秋乡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与安徽春华谷研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进了2000亩太空莲,发展集观赏、生态等于一体的太空莲栽植基地。太空莲属优良白莲品种,是白莲种子空间诱变育种研究成果,具有生育期长、抗性强、花多、蓬大、结实率高、颗粒大、品质优等特点。正是这种“上过天”的新品种,为春秋乡的发展带来了新气象。

又是一年夏日到,在春秋乡,太空莲花开朵朵,香远益清,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日前,安徽春华谷研学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胡茂燕告诉记者,较之于一般传统农作物,太空莲生命力强、病虫害少、易于管理、经济价值高,每亩能开7500-8000朵花,不仅可以赏花,还能采摘莲子、莲蓬、藕带出售,莲叶、莲须还能制茶,甚至莲蓬壳都能入药。目前基地的水果莲蓬已在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打开销路,并吸引了省内多地来引种,开枝散叶。

“可以说,太空莲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是宝。”胡茂燕介绍,曾经一段时期村内年轻人少,传统的耕种更多是靠天收,村民收入相对较少。如今,随着太空莲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既带动了就业,也促进了集体经济增收,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太空莲到产业园

近年来,除了舒城,太空莲在安徽多地均有种植,例如肥西、望江、庐江、利辛等,横跨南北,这些曾经遨游太空的种子,正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一颗小小的种子,正撬动着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记者从舒城县宣传部门了解到,现如今,春秋乡的莲花产业已经成为了深度融合文翁文化、莲文化、春秋文化,集特色农业、观光旅游、文化休闲、绿色生态于一体的春秋盛景莲文化产业园。每年的6-9月,都会吸引一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游玩采风。产业园采用“市场+公司+村集体”模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以村为单位流转土地,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拉动村里富余劳力居家就业和发展乡村旅游,延伸农副产品和食品的深加工、精包装、仓储展示和线下线上销售,经济效益可观。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春秋乡还立足文翁文化,加大投入,打造文翁研学旅游小镇,拓宽乡村产业发展新空间。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在春秋乡举行,在传递丰收喜悦的同时,也进一步擦亮了该乡的“金字招牌”。从一颗太空莲种子,到一座产业园,春秋乡真实地上演了一幕乡村变形记,而这种蜕变仍在继续,并走深走实,让村民们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变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航天育种有啥好处

太空莲广泛推广的背后是航天育种的成果转化。航天育种,是指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如高真空、微重力、宇宙高能离子辐射等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航天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

公开信息显示,1987年8月,中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水稻、辣椒等种子,开启了国内农作物种子的太空之旅。目前中国已进行航天育种搭载实验3000余项,育成主粮审定品种26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上百个,年增产粮食20多亿公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

而在农业大省的安徽,航天育种也早已从梦想落地为现实。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升空时,便搭载了由阜阳选送的200克“阜麦8号”小麦种子和100克大豆种子,这也是安徽省麦豆种子第一次飞天。返回地球后,这批种子经过不断选育、改良,诞生了安徽省首个利用航天搭载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阜航麦1号,作为小麦主产区的安徽,通过科技赋能有了强竞争力的小麦新品种。

 种子样品已进行卫星总装

日前,记者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了解到,今年下半年,安徽又将有一批种子带着航天育种的使命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登上太空。此次航天育种工作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总牵头,省农科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工作。安徽省在对全省涉农科研院校和企业开展太空育种基础和需求统计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各搭载单位编写了空间育种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分配了载荷。确定并汇总17个单位申报的10千克空间育种载荷。参试单位包括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省内育种科研院校,以及荃银高科、丰乐种业、江淮园艺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参试种子聚焦粮食安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参试材料占比59%,为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贡献航天方案。

目前,种子样品已送达航天部门进行卫星总装,待完成卫星发射、在轨试验、载荷交付后,安徽省将组织参试单位做好后续地面试验,并报送试验进展和成果,切实做到可追踪、可溯源。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安徽地跨南北,种质资源比较丰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了航天育种工作,最初从油菜、蔬菜等种子开始,后期甜高粱、艾草等种子也相继上天。“利用太空所提供的微重力、强辐射、高真空特殊环境,诱发种子变异,但这种诱变具有不定向性,上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地面培育与筛选,最终才能得到合适的新种子,更好地为人们所用。”该工作人员说道。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韩喻

(受访者供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