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配方托起“心青年”梦想

2024-07-29 09:54:00 - 新疆网

核心提示:烘焙坊里,满屋醇香。24岁的“心青年”阿泽(化名,文中“心青年”及家属均为化名)熟练地将做好的咖啡端给客人。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赵莉)烘焙坊里,满屋醇香。24岁的“心青年”阿泽(化名,文中“心青年”及家属均为化名)熟练地将做好的咖啡端给客人。

智力发育迟缓、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心智障碍青年被称呼为“心青年”。随着社会更加多元、包容,在爱心人士、团体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心青年”走上工作岗位。

一方小天地呵护梦想

7月27日,记者走进新禾特青烘焙坊(新疆大公馆店),一进门就看到阿泽在热情招呼顾客,点单后一头扎进工作间,做起了咖啡。

新禾特青烘焙坊负责人李秀琴说,2007年,她加入专门救助孤残儿童的公益基金会后发现,关于小龄心智障碍者的服务内容很丰富,但大龄心智障碍者的相关服务寥寥无几,很多“心青年”只能在家待着,于是,她便萌生了创办专门服务“心青年”的公益项目的想法。

据统计,中国当前心智障碍者人数约2000万名,绝大多数人与社会脱离。

2017年,李秀琴和好友通过公益孵化平台、腾讯公益等,建立了以帮扶心智障碍青年为核心的公益项目“新禾特青之家”,采用培训+就业的模式,免费为他们教授技能。目前已经开了3家分店,运营资金来自爱心人士捐款、政策性扶持资金以及门店收入。

学习生活技能、培养职业意识,最后在烘焙坊内实训,再结合各自的性格和能力安排合适的岗位。

“取名‘新禾特青’,是希望他们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李秀琴说,这些青年都很勤奋,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

一份小礼物见证成长

在工作中,“心青年”感受爱,也学会回馈爱。

婷婷在新禾特青烘焙坊(克拉玛依西街店)工作三年多了,主要负责前厅的工作。

看到货架上糕点不足了,她立刻去操作间拿来包装好的糕点并且贴上标签。动作娴熟,乍一看,实在很难将她与心智障碍联系在一起。

婷婷妈妈郭文说,婷婷初中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业院校接收她。

“我们要赚钱养家,只能把她锁在家里。她远离了社交,失去了认识外界的机会。”郭文说,一旦脱离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会减弱,康复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也是许多家庭面临的困境。

2019年,在社区干部的介绍下,婷婷来到了“新禾特青”学习技能、上岗。

最令郭文感动的是,婷婷拿到第一笔工资时,买了一双手套送给她。

“妈妈每天打扫卫生,手冷。”婷婷递给妈妈手套时的话,字字戳中郭文的心。

郭文是一名环卫工人,每天早出晚归,回家时偶尔会念叨“手冷”,没想到婷婷一直记在心里。看着女儿懂事、开朗,郭文心里暖暖的。

点滴成长,于“心青年”家庭而言都是珍贵的礼物。

李秀琴说,每名学员刚来时,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各不同,有的孩子情绪不稳定,抗拒和陌生人接触;有的孩子协调性不强,控制不好擀皮的力度;有的孩子因为太内向,无法主动与人交流……我们会结合每个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

一次次实现爱与被爱

“心青年”用心观察世界,只不过对于世界和社会的认知,他们没有跟上年龄的脚步,但从未停止追赶更好的自己。

李秀琴直言,和“心青年”的相处中,她感受到他们身处逆境,始终不放弃希望。

截至目前,“新禾特青”已经接收了22名“心青年”,其中年纪最大的35岁,已有15名学员进入就业阶段。按照排班表,他们每人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

李秀琴的愿望是让心智障碍青年享有平等尊重的支持性就业环境,但目前来看,就业辅导员的缺失以及企业对“心青年”群体岗位设置的局限性,导致“心青年”很难寻得其他就业机会。

仅凭“新禾特青”能够帮助的范围毕竟有限,李秀琴这些年也一直在尝试为“心青年”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令她感动的是各级残联和爱心人士的支持。

“新禾特青”的项目式课程越来越丰富:“心青年”们走进银行近距离体验一日职员、和乌鲁木齐八一中学的学生们在校园里摆摊义卖、在露营基地跟专业咖啡师学艺、护士节去医院看望医护人员、跟着花艺师学习插花、和蓝天救援队队员学习急救技能……几乎每周都会有志愿活动引导“心青年”走出去,接受爱意的同时,“心青年”们也在释放温暖,他们现在也能穿上红马甲,成为帮助别人的志愿者,实现爱与被爱的链接。

每当发现他们的进步,李秀琴都会通过文字记录下来——虽然跟不上世界的脚步,却渴望与大家一路同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