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颍州西湖

2024-07-29 17:00:36 - 北京晚报

▌肖汉泽

“欲知西湖有多美,请看欧公《采桑子》。”这已成为颍州当地人的一句口头禅。历史上,欧阳修极爱颍州西湖,在知颍和居颍期间写下大量歌颂颍州西湖的诗词,尤以十首《采桑子·西湖好》最为突出。

欧阳修与颍州西湖

清代《晩笑堂竹庄画传》中欧阳修像

欧阳修与颍州西湖

颍州西湖

十咏“西湖好”

仅选其中几首《采桑子》,来看看欧阳修对颍州西湖的喜爱吧。

《采桑子·西湖好》一云:“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春日里,西湖风光美不胜收,驾轻舟划短桨悠然轻松。春水碧绿蜿蜒,长堤花草芳香。隐隐笙歌随船响,一片淡雅气象。无风水平如琉璃,船行微波细浪,身在船中不知船移动。船近时,惊起沙滩上的鸟儿掠岸而飞。

《采桑子·西湖好》六云:“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清明上巳时节,满眼繁华景象,正是西湖好风光。游人如织,道路拥塞,试问谁在争道吵嚷。翠绿的垂柳掩映着金丝花纹的红轮车,有人指问,车主谁家。太阳落山时分,游人相继回家。醒也喧哗,醉也喧哗。道路崎岖,堤坡倾斜,红轮车迤逦前行。簪花的人头攒动,直到颍州城头,沿途一路是花。

《采桑子·西湖好》七云:“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巵。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清香缭绕的荷花开了,西湖风光格外美好。载着美酒,划船赏玩,何须旗帜作为仪仗形式,随船处处有红色的荷花为幢,绿色的荷叶为盖,前后簇拥好不威风。彩船驶入荷花深处,微烟细雨,举起泛着荷香和酒香的金杯,在一片笙歌里,酣醉而归。

《采桑子·西湖好》十云:“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欧阳修说,平生是因为热爱颍州西湖的美好风光而到颍州“拥朱轮”当知州,那时贵为一州之长,可如今退休回到颍州,真是富贵如浮云,弹指二十年。这二十年间,欧阳修从被贬外郡到重新起用回京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到再度贬外,最后退居颍州,屡经沉浮。二十年间,他因热爱颍州和思念颍州西湖,写了许多知颍诗和思颍诗,“欲知归计久迁延,三十篇诗二十年。”(欧阳修《答资政邵谏议见寄》)此次归来,恰如丁令威化鹤而归,可是城池和城里的人民,面目皆非,谁还认识当年的知州、我这个旧主人呢?

因爱西湖出任颍州

颍州西湖何以能令欧阳修如此爱怜和吟咏?简言之,这是真美与真爱的碰撞。

颍州西湖自古为唐宋名胜,尤盛于北宋。明《正德颍州志》云:“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湖长十里,广三里。相传: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济。胡金之后,黄河冲荡,湮湖之半,然四时佳景尚在。前代名贤达士,往往泛舟游玩于是湖。”《成化中都志·山川·颍州》载:“西湖,……清风徐来,碧波浩荡,莲芰蘋蓼,鱼跃禽鸣,美景不一。”《大清一统志》云:“西湖在阜阳县西北三里,长十里,广二里,颍河合诸水汇流处也。唐许浑从事颍州有西湖清宴之句。宋晏殊、欧阳修、苏轼相继为守。皆尝晏赏于此,与杭之西湖并称。”

颍州地处淮北平原,北通汴梁,南达长淮,东枕颍水,西临陈蔡,是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主要商埠,农业、商贸、交通发达,有“东南形胜”之说。欧阳修称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它同样吸引了如吕夷简、蔡齐、晏殊、吕公著、宋祁、梅尧臣、刘敞、苏轼、苏辙、曾巩、周邦彦、黄庭坚、陆佃、陈师道、秦观、杨万里等众多名流学士,或为官或逗留,留连于西湖亭台阁榭,吟诗赋词,歌舞饮宴,欣赏西湖美景。

翰林学士、与欧公同修《新唐书》的宋祁,有《咏西湖上寄颍州相公》诗云:“湖边烟树与天齐,独爱湖波照影时。岸蒋渚萍春披靡,佛楼僧阁暝参差。相君万一来湖上,手弄潺湲更忆谁?”雨打浮萍,烟树齐天,佛楼僧阁,参差幽深,独爱一湖春水。苏东坡也作诗赞云:“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西湖虽小亦西子,萦流作态清而丰”。

颍州西湖的古代建筑也令人神往。周康王时期,妫髡在西湖东岸建女郎台,宋代依然神韵流芳。刘敞有“城郭临湖尽,楼台此地偏;动摇浮积水,高绝近诸天”;梅圣俞有“楼上望湖上,烟林晚蔽亏”;黄庭坚有“安得雍容一樽酒,女郎台下水连天”。东汉汝阴王刘信在颍州西湖上建择胜亭、撷芳亭。唐代颍王李褆对颍州西湖钟爱有加,尤爱湖之西南处的芦花湄,在芦花湄建画舫阁。唐代还在湖心洲北端建西湖亭和亭南兰堂等。

北宋的颍州西湖建筑最为繁华。有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以户部侍郎知颍州的蔡齐在西湖畔建的文庙和书院,晏殊罢相守颍在西湖东岸建的清颍亭和面临西溪建的清涟阁,还有宋代重建的西湖亭又名“胜绝亭”,翼然湖上、幽篁丛生的竹间亭等等。尤其是颍王赵顼(宋神宗)即位后,因颍州为“龙兴之地”,颍州西湖建筑,更加蔚为壮观,谓之“天下胜绝”。所以苏轼知颍州时,把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相比较,认为“未觉杭颍谁雌雄”。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正是因为酷爱颍州西湖,欧阳修才自请来颍州“拥朱轮”,任知州。当了颍州知州后,他便想尽办法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美化颍州西湖,使颍州西湖更美、更可爱。

他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堵塞白龙沟,疏浚西湖,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李宜春《嘉靖颍州志·沟洫·湖》载:“西湖,在州西北三里。宋知颍州欧阳修因田禾亢旱,以百万余人筑塞白龙沟,注水西湖,灌溉腴田。”欧阳修一到颍州便携吏民沿西湖堤岸广植黄杨垂柳,百草花木,拨款修建宜远、飞盖、望佳三座大理石拱桥,连通西湖诸岛及岛岸。宜远桥,在西溪西南烟波空灵处,曲径朱栏,南与清涟阁相望,北临白云间,其境清雅。飞盖桥,位于湖东南的直溪上,高桥耸架,朱栏曲径,上过行人车马,下通画舫游船。望佳桥,建于洲岛南陂,桥身宽大,环境优雅,车马喧闹,游人如织。明《凤阳府志》载:“宋皇祐元年,欧阳文忠公守颍,新作三桥,名之曰宜远、飞盖、望佳,又为之诗。”其《三桥诗》云:“《宜远》:朱栏明绿水,古柳照斜阳。何处偏宜望?清涟对女郎。《飞盖》:鸣驺入远树,飞盖渡长桥。水阔鹭双起,波明鱼自跳。《望佳》:轻舟转孤屿,幽浦漾平波。回看望佳处,归路逐渔歌。”

为纪念前任知州刘筠、蔡齐、晏殊等名公,欧阳修又建聚星堂,榜其堂名曰“颍滨聚星”而铭之。明《正德颍州志》载:“聚星堂:宋欧阳文忠公守颍,倅佐吕正献。而其先政,如晏殊、蔡齐、曾肇、韩琦,皆名公,故欧公建堂治内,题曰聚星。有聚星堂诗集。”聚星堂内陈设典雅:壁挂韩退之、李白、杜甫、李文饶、谢安石、诸葛孔明、魏郑公等名流画像。中立月砚屏风,案置张越琴、金星砚、瘦木壶、澄心堂纸、鹦鹉螺杯。欧阳修知颍时,常在聚星堂以橄榄、温柑、凤栖、金橘、荔枝、杨梅、红焦子等水果宴集宾客,分韵赋诗。“诗编成一集,流行于世。当时,四方能文之士及馆阁诸公,皆以不与此会为恨”(宋·朱弁《风月堂诗话》)。他还在晏殊所植双柳前建亭,名双柳亭,缅怀晏公。

在蔡齐原建州学的基础上,欧阳修扩建西湖书院,教化颍州吏民。清《颍州府志》载:“宋皇祐元年,欧阳修守颍,爱西湖之胜,建书院于湖之南。”他重教兴文,与吕申公、刘敞、刘攽等博学之士,“相从讲学为事”。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西湖之滨,自前而后,分列石坊、大门、梧柳风月堂、绝胜亭;自东而西,分列藏经阁、训导署、生员楼、射圃等,整个书院古朴高雅。《正德颍州志》卷四载:“欧阳修,知颍州。……建书院以教民之子弟,由是,颍人始大兴于学。”自此,颍州文风昌盛,颍州西湖更是声名远播。

安家西湖终遂夙愿

欧公知颍次年(1050年)改知应天府兼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事,但人去了应天府,家却依然安在颍州。

皇祐四年(1052年)三月,欧母在南京(今商丘)官邸病逝,欧公扶灵归颍守制,暂厝柩于颍州寺庙。皇祐五年春,他曾一度在颍州之西看好一块安葬之地。其《与知县寺丞》简云:“近择得葬地,在颍西四十里,土厚水深,略依山水向背”。后经权衡,依照民俗,于七月十五日,扶灵南下归葬祖籍江西永丰沙溪。葬事结束,他即于是年冬归颍州,直至守丧期满。他将庐陵老家改为颍州,作为母亲的守丧之地。

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罢参知政事,除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知亳州。五月,在去亳州的路上,“乞枉道至颍,修葺故居”,一为满足家居之需,一为与赵概的挂冠之约。熙宁元年(1068)八月,改知青州。熙宁三年(1070年),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他又以“足疾”为由,在颍州滞留了一个多月,将亳州及青州任上吟诵的十七首《思颍》诗编成《续思颍诗》,并序云:“皇祐二年,余方留守南都,已约梅圣俞买田于颍上。……时年四十有四。其后丁家艰,服除还朝,遂入翰林为学士。忽忽七八年间,归颍之志虽未遑也,然未尝一日少忘焉。”至任作《六一居士传》,自号“六一居士”,规划退居颍州的生活。他求退心切,知亳州时,年才六十一,“已六上章乞致仕。而上方眷留,未听。及在蔡,勤请益坚,遂如素志。”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终于以太子少师、观文殿学士致仕,退居颍州。熙宁五年(1072年),其院落扩建工程告竣,颍州知州吕公著参加了竣工典礼,儿女亲家吴充也寄诗庆贺。安家颍州西湖,终遂夙愿。欧公对颍州西湖的爱之深、思之切,付之多,爱怜和吟咏,都将在他的余生交付这片碧水蓝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