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闭店人”正形成灰黑产业带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综合报道
近期,一些知名连锁品牌突然在全国范围内关闭多家线下门店,致使消费者损失惨重。在“闭店潮”的背后,有一个被称为“职业闭店人”的群体,为商家提供闭店、重建客服团队、与消费者谈判等“一条龙”服务,协助逃避债务、规避法律责任,严重破坏市了场经济秩序,打击了大众消费信心。
中国消费者协会于8月1日公布的今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职业闭店人”跃居预付式消费维权障碍的前三位。这些“职业闭店人”利用市场信息不透明及法律监管的缝隙,为经营不善、企图逃避责任的商家铺设“退路”,从中非法获利,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职业闭店”套路深
具体来看,“职业闭店人”从以下几种方式牟利,一是诱导预充值消费,短期内卷钱跑路。“职业闭店人”多集中于健身瑜伽、美容美发、教育培训等预付费市场,通过对经营不善的店铺进行一系列包装,为其营造出正常经营的假象,吸引消费者续费或预先充值大量金额,再在暗中转移资产后迅速关门,突然间“人走店空”。二是申报虚假材料,恶意注销商铺。“职业闭店人”通常以团队形式出现,主动寻找由于债务缠身、资金链断裂等原因难以维系正常运营的商家,以“止损上岸”为诱饵,通过按债务比例收取服务费、中介费或向其他同类型商家集中转让会员收取转让费等方式进行牟利。三是变更经营主体,帮助原法人逃避债务。“职业背债人”团队为“职业闭店人”提供符合条件的“背债者”,利用法定代表人登记管理审核门槛较低以及股权变更实际目的难以判定等司法实践现状,恶意变更公司法定代表人,以此实现逃避债务的目的。
此前有媒体报道,早教机构金宝贝在江苏南京多个门店“一夜闭店”,其中就有“职业闭店人”作为“帮凶”,帮助商家跑路。北京早教机构美吉姆、纽哈顿闭店事件中,也有家长反映遇到了相似的情况。
商家因经营不善而闭店,聘请“职业闭店人”参与收尾工作。这些“职业闭店人”对消费者协商退还预付款等合理诉求不予回应,或是给出虚假承诺,徒增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职业背债”盯住哪些人?
伴随灰黑产业的蔓延,各种各样的“背债人启事”也浮出水面:有帖子招人并开出优厚待遇,江苏南京餐饮连锁企业,债务200万元,直接变更到名下提成22%,百分百限高,要求不在工商黑名单就可以;安徽合肥某健身房,有170多万元退费,不需要法人偿还,但会被限高,月薪5万元,为期3个月,最后一个月10万元,签自愿承担协议和公司转让协议,要求不能是黑户没有被起诉,25岁以上……
一名“职业闭店人”的朋友圈,置顶了两条“广告”:一条是“接公司变更业务,全国规避风险”;另一条是“常年招收无业人员,年龄在25~45周岁之间”。
通常,“职业闭店人”及“职业背债人”青睐居住于偏僻地区、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的居民、老年人或者劳务人员,此类人群对恶意背债行为引发的法律后果缺乏必要认知,且名下往往没有可供执行财产,不具备可供执行能力。除此之外,部分“职业闭店人”团队以高额回报招揽“背债人”后,再以“金融过桥”等方式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背债人”的信用资质,严重扰乱了信用监管秩序。
“职业闭店人”真的“无罪”吗?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直言,“职业闭店人”为商家提供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让商家能够在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情况下轻松“脱身”。然而,当商家在“职业闭店人”的“帮助”下逃避责任时,消费者的这种信任被背叛,他们的权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不仅导致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更让消费者对预付式消费模式产生了疑虑和不信任。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职业闭店人”帮助“跑路商家”逃避法律责任的做法,极大损害了预付式消费商业模式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损害了营商环境。部分媒体在“‘起底’职业闭店人”报道中表示,“职业闭店人”群体及相关“配套服务”,有逐渐形成一条灰黑产业链条的风险。
今年7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强化了经营者的义务,对预收费用后卷款“跑路”行为明确了罚则。最高人民法院前不久发布的《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清晰界定了实际经营者、名义经营者、帮助逃债人的责任,体现出司法严惩职业闭店行为的态度。立法上的不断完善和司法上的积极回应,将进一步织密消费者权益保护网,为严惩“职业闭店人”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认为,预付式消费作为一种常见的消费方式在监管方面仍有不足,才会导致“职业闭店人”这一灰黑群体的产生。“职业闭店人”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些法律风险,但对于申请破产审查的企业来说仍存在一定风险,“破产清算程序前几个月转移财产的行为,很有可能会被撤销。”赵占领进一步指出,未来,相关部门在加强法律法规监管的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设立履约保证金制度等多种形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能进一步规范预付式消费,降低消费者维权难度。
原标题:“职业闭店人”正形成灰黑产业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