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2024-08-29 06:00:33 - 北京日报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1993年5月10日是北京放开粮油价格第一天,朝阳区西石门粮店的店员登记注销最后一批粮票。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2014年12月28日,乘客使用地铁自动售票机购票。当日,北京公共交通全面调价,轨道交通起步价调整为6公里(含)内3元,地面公交起步价调整为10公里(含)内2元。李文摄

价格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历来是市场最有效的调控工具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价格体制改革、价格体系调整以及把握其调整的尺度,都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46年来,中国从价格改革入手,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蜕变,为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1979年11月1日,《北京日报》1版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1985年5月8日,《北京日报》1版

8种副食品试水调价

1978年以前,我国国家定价的产品占到98%以上,价格统得死、管得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价格改革进入以调为主的试水阶段,对于多出生产计划的商品,放开市场调节的价格机制。

1979年3月起,国家陆续提高了粮食等18种农产品的收购价格,11月又提高了猪肉、牛肉、羊肉、禽、蛋、蔬菜、水产品、牛奶8种主要副食品的销售价格。(1979年11月1日《北京日报》1版,《从今日起提高八种主要副食品销售价格》)

在8种主要副食品销售价格提高的第一天,北京市场上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波动”。比如在新风饭馆,老顾客在新价目表上敏锐地发现,虽然许多菜肴按国家规定适当提了价,但同时也新增了8种5角以下的便宜菜。而且在调价的头一天,全市678个经营肉类的副食商店备足货源、延长营业时间、增设销货点,让市民买足了10月份内计划供应的食品,可以毫无遗憾地迎接第二天的新价格。(1979年11月2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市场稳定秩序井然》)

为了搞活小商品的产销,北京市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从1982年9月到1984年4月,先后两次放开了409种小商品的价格。原先市场上一种很受老百姓欢迎的复合钢菜刀,也因为价格政策的利好而重新上市。不过,大家一边对买到心仪的东西感到满意,一边又有些疑惑,菜刀的出厂价从每把1.65元提到了1.8元,“不是说要稳定物价吗,怎么又允许涨价了呢?”

这样的问题反映了当时人们仍然将物价“稳定”等同于“固定”的传统观念。稳定物价并不排斥对不合理的价格作出必要调整,调价同样有助于物价的稳定。统计显示,这409种小商品的价格事实上有升有降,且降多升少,降价额大于提价额,并不是物价的全面上涨。(1984年4月9日《北京日报》3版,《“稳定”不是“固定”——对物价调整的一点认识》)

经过几年的价格改革探索,原先有异议的人也逐渐琢磨过味儿来。北京化工三厂50多岁的副总工程师徐守诚坦言,虽然花生米原来一直是8角一斤,但是根本买不到,“大家买得着,吃得上,总比以前价格‘稳定’,却见不到东西强呀!”(1985年5月8日《北京日报》1版,《物价干吗要改革呢?》)

不过,由于价格改革经验不足,尤其是1988年并轨计划价格体制和市场价格体制的“价格闯关”,引发了我国多地经济过热、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挤兑风潮等一系列经济秩序混乱现象。1988年11月4日8时,米市大街“华山日杂商店”门外排起了200多人的长龙,只为抢购商店即将发售的烟筒。而与这条队伍反向延伸并在其尾部交会的,还有一条长达百余米的“白菜队”。首都的报纸发出呼吁:“北京居民不要盲目抢购烟筒及其他冬季商品。”但抢购者的呼声更强烈:“不买到手,心里不踏实!”(1988年11月8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街头两条“龙”》)我国第一次价格改革的探索让人们意识到,价格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1992年12月2日,《北京日报》1版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1993年5月10日,《北京晚报》1版

取消凭票供应市民不再抢购

1992年,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面大旗下,价格改革重启。

作为首都,北京实行的首个重磅政策就是在1992年12月1日放开蛋、菜、肉(含猪、牛、羊肉)价格,并取消鸡蛋、猪肉和定量内牛羊肉凭票供应办法。(1992年12月1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蛋菜肉价格放开》)

价格放开第一天,市场平静如常。在崇文门、东单、西单菜市场,猪瘦肉、猪后臀肩比放开前涨了八九角;鸡蛋略有增长;鲜牛肉每斤比放开前还便宜2角。而蔬菜价格的放开更是无人在意,因为占本市蔬菜供应总量80%以上的农贸市场,早已“价格放开”了。以往价格放开总会引起“轰动”,这一次却没有出现预想中的“抢购”,对此,崇文门菜市场总经理李庆江直言:“改革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每一次价格放开,最终带来的都是市场的丰富,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心理承受能力当然就越来越强了。”(1992年12月2日《北京日报》1版,《蛋菜肉价格放开第一天》)

北京的价格改革为何要选择蛋、菜、肉“打头阵”?时任北京市物价局局长范远谋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北京市的副食品供应比较充分,放开价格,是为了搞活经营,实行市场调节。为使群众生活水平不因这次改革而降低,北京市给职工每月补贴12元,在校大、中专学生和研究生每月补贴8元,并专门制定了有关肉食品检疫和监督管理的规定,把住进京生猪、屠宰和上市三道关口,让群众吃上“放心肉”。

不到半年时间,北京趁热打铁,在1993年5月10日推出第二项价格改革政策:放开居民口粮、食油销售价格,并取消现行凭票证定量供应办法,同时给予群众适当补贴。(1993年5月10日《北京晚报》1版,《市政府决定粮油价格今起放开》)

粮油价格的顺利放开,标志着本市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价格改革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而当时社会的反应已趋于平稳,市民在新政出台后不再盲目抢购囤货,给首都价格改革发出了积极的信号。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1998年8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2009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1版

率先立法实施价格听证

1997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开启依法管理价格的新时代。

第二年7月1日,《北京市实施价格听证会制度的规定》正式施行,详细规定了必须举办价格听证会的项目:民用自来水、电、燃料、公共交通、主要医疗收费、主要教育收费、公有住房租金、主要园林景点门票等。这种以地方立法的方式来保证价格决策制定的科学规范和民主公开,在全国还是头一份。

价格,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调整的时间、幅度曾是保密度最高的一类事项。而1998年的7月和8月,自来水、出租车价格调整开听证会的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北京市物价局有关人员回应,对那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自然垄断经营商品的价格,以价格听证会的形式听听老百姓的意见和专家的分析,可以使政府进行价格决策时少交些“学费”。(1998年8月18日《北京日报》2版,《价格听证会还告诉我们什么》)

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最新的《中央定价目录》,由1992年管理的141种(类)减少为13种(类),彻底放开107种商品和服务项目的价格,使市场调节价比重超过90%。(2001年7月12日《北京日报》9版,《中央定价砍剩13种》)

在各种社会资源中,2000年后水资源在全国多地出现供需矛盾,其中的关键就是城市供水价格不合理,导致水资源不能被有效保护,甚至破坏性使用。作为严重缺水的大城市,北京尽管实施了26项节水措施,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价调整势在必行。

2009年12月16日,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如期举行。这次水价调整的总体方案是居民水价每立方米上调0.9元。考虑到社会承受能力以及调价力度,提出了“一步到位”和“三年分步到位”两套具体方案。最终,参与听证会的25名代表中,有22名代表投了赞成票,其中21人建议分3年上调,尽可能减轻对市民生活的影响。(2009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1版,《逾八成听证代表赞同居民水价3年上调0.9元》)

阶梯水价也成了听证会上探讨的焦点之一。消费者代表、清华大学的沈乐年提出,单一性调价对于浪费者或许会有所节制,但是对节约者不能体现鼓励。人大代表、北京汽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汽车排放部的肖亚平也认为,实施阶梯水价更科学,单一收费方案,意味着用水越多、越浪费的人实际能从政府那里得到更多的补贴,这其实不利于节水。对此,时任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张远给出积极回应:在水价调整方案出台的同时,会加快研究阶梯水价试点方案。(2009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9版,《水价听证会代表热议三大焦点》)

一周后,北京居民水价调整政策落地,市发改委采纳听证会代表分3年调整的建议,每立方米水价首轮上调0.3元。而在听证会上提出的阶梯水价建议,也在几年后再次通过听证会被采纳。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2014年7月4日,《北京日报》9版

改革,让价格杠杆激发市场活力

2016年5月5日,《北京日报》3版

征求民意让价改更科学

2014年之后,国家启动新一轮价格改革攻坚,决定将1993年推行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转向“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2014年1月,北京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北京市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了57项改革要求和任务,其中包括将利用差别化、阶梯式等手段,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气、热、垃圾处理等领域价格改革。(2014年1月14日《北京晚报》2版,《全面深化改革京版57条出台》)价格改革成为促进市场资源合理利用、解决城市难题的一大助力。

“您认为票价应该怎么调?”2014年7月,北京市发改委和市交通委就公共交通价格改革联合征求民意,这是本市首次在价格方案形成前公开听取社会意见。(2014年7月4日《北京日报》9版,《公交地铁调价广征民意》)

从2014年7月3日到20日,这场“我为公共交通价格改革建言献策”活动吸引了上万名北京市民参与。比如家住通州梨园的市民张衡,每天上班要坐30站地铁,虽然舍不得“一律2元”的低票价,但是挤得“连个站脚的地儿都没有”,也实在不是正事儿。(2014年7月7日《北京日报》9版,《公交客流下滑地铁不堪重负》)参与建言献策活动的市政协委员赵雅君也做了调研,得到的普遍回应是“宁可涨点价,也不要天天挤不上车去”。(2014年7月17日《北京日报》5版,《公共交通调价幅度不宜过大》)

在这场全民建言献策的活动中,大部分市民都赞同上调票价,但认为幅度不宜过大。主管部门根据这些意见最终为地铁、公交价格调整各提出了2套方案。10月28日,在经历了3个半小时的听证之后,北京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会落下帷幕,25位听证会参加人全部同意调整票价。最终方案确定为:地铁、公交票价分别提至3元、2元起步。(2014年10月29日《北京日报》6版,《25位参加者24人同意地铁票价3元起步》)

2012年阶梯电价、2014年阶梯水价、2016年阶梯气价的政策均是在充分征求民意的基础上,接连在京得以顺利推行。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公布,我国明确价格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坚持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2016年,本市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目标是到2020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全部放开,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基本完善,同时部署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等11项重点任务。(2016年5月5日《北京日报》3版,《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回望来路,价格改革穿过时代的风云,在曲折中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未来,价格改革还将继续前行,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保驾护航。

文字:汪丹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