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论谈丨满足百姓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需求

2024-08-29 09:41:08 - 消息动态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民生论谈丨满足百姓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需求

我国房地产在总量增加的同时,百姓对住房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并逐渐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新阶段。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有好屋”是质的飞跃,也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体现。

■ 林春霞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让居者有好屋住,是最大的民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了这个目标。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是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的模式。这是党中央为了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实现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而满足不同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让“居者”住得起“好房子”,更是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民生论谈丨满足百姓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需求

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百姓家庭的重要财产。回顾我国房地产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萌芽、黄金、紧缩时期,现今已进入新周期。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房地产增加值总额仅为百亿级规模,在国民经济总体规模占比平均为2.70%;而2022年超过7万亿元,在国民经济中总体规模占比达到平均6.7%。在我国房地产总量增加的同时,百姓对住房的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并逐渐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新阶段。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介绍,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1.5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另有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70.4万套(间)。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已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12.8万套(间),占年度计划的66.2%,完成投资1183亿元。

以上数据表明,“居者有其屋”的愿望现已基本实现,但还有部分低保、低收入群体仍需要通过保障性住房等政策进行兜底。总体上看,我国住房发展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功能和质量有了新期待。这和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息息相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住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收入者期望住“好房子”,而低收入者在盼望实现安居梦。

无论是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住上“好房子”是人人所向往的。从某种意义上看,“好房子”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要求。从现阶段来看,“好房子”的标准就是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等。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好房子”,满足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并从过去注重速度、数量,转向追求高品质、新科技、好服务,逐渐成为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收入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改革举措,同时,也将聚焦制约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以让人民群众住上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好房子”为基点,统筹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各项改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方面,一是在理念上,深刻领会“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期待的“好房子”。二是在体系上,要以政府为主满足刚性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三是在制度上,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交易和使用制度,为房地产转型发展夯实制度基础。四是在要素配置上,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新机制。要把新房子建成“好房子”,把老房子改造成“好房子”。还要建设“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更安心。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有好屋”是质的飞跃,也是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体现。安居才能乐业,让百姓有获得感、幸福感、归宿感,才是深化改革的最终落脚点。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