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拿锄头的手书写新时代的乡村人物志!河北望都创新引领新时代乡风文明的有益探索

2024-08-29 08:11:02 - 媒体滚动

转自:河北新闻网

用拿锄头的手书写新时代的乡村人物志

——望都创新引领新时代乡风文明的有益探索

一套《望都乡村人物录》,“李家庄卷”“北阳村卷”“郭西村卷”等,展现出每个村的传统乡土文化,记录了曾经或现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物典型,让人感受到文明乡风的魅力。

为了传承精神、留住乡愁,从2021年起,河北省望都县委宣传部、县文联牵头,县多个民间文化文艺组织协助,创造性地开展《望都乡村人物录》的编修工作。目前,全县第一批23个村的编修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批124个村的编修工作全面启动,预计年底前完成印刷出品。

用拿锄头的手书写新时代的乡村人物志!河北望都创新引领新时代乡风文明的有益探索

村里人人谈写作,纷纷讲故事

“拿了一辈子锄头的手,还能写乡村人物录?”

2023年3月,当听说要组织写乡村人物录,1949年出生的郭西村村民史全贵不敢想。小他10岁的史来宾虽然当过郭村小学校长,但这事,他也没把握。

郭西村,望都县第一名共产党员的家乡,也是望都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2021年10月,该县启动以村为单位编修《望都乡村人物录》,让郭西村有了将村里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传承下去的载体。

1780余人的村子,因为要编写一本乡村人物录,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微信群里吆喝提供线索,亲朋好友推荐人和事……”编写组成员高亚介绍,一时间,村里人人谈写作,纷纷讲故事,全部在奉献。

“我们村有19人参与‘人物录’的编修工作,最年长的78岁,还有36岁的青年人也加入进来。”郭西村党支部书记孙朝杰说,“大家手写初稿,村两委帮忙打印,镇文联再把关,我们改了一遍又一遍。”

70后高亚,从小生活在郭西村,大学毕业后留在县城工作。在这次编写中,他担任“郭西村卷”的主编,指导村编写组成员开展工作。

“郭西村确实不简单。”史全贵说,“我虽然当了三任村委会主任,还是了解太少了。”

经过200多天的努力,“郭西村卷”记录了郭西村有史以来的革命英烈、知名乡贤、行业精英、道德模范、技艺传人、优秀学子等各界各类优秀人物500余人,以及村内涌现出的多个优秀人物群体。同时收录了人物肖像和郭西村手擀面、月饼等照片300多张,让读者直观了解过去的岁月,领略郭西村人的风采,感受郭西村百年技艺传承。

用拿锄头的手书写新时代的乡村人物志!河北望都创新引领新时代乡风文明的有益探索

记录历史,留住乡愁,传承文化

人物录是村风民风的载体,传承着乡风文明。

望都县文联主席于兰茹介绍,乡村人物录编修工作从2021年9月启动,在黑堡乡进行首批试点。经过试点村的经验积累,该县制定印发乡村人物录编修工作方案,在全县各乡镇铺开。根据工作方案,全县147个村将分三年三批完成。

在编写人物录的过程中,各个村都成立了专门的编写组,并发动全村村民提供线索,激发广大村民参与的热情。

编写组成员大多为各村有文字功底、文化情怀、奉献精神的老教师、老村干部、回乡大学生等。他们深入发掘整理本村历史人物、革命英烈、道德人物、行业精英、优秀军人等的事迹。

人的因素决定了文化的内核,各村一个个鲜活的优秀人物事迹,成为村庄精神风貌的鲜活代言。

于兰茹介绍,他们村通过对农村群众中涌现出的道德人物和农耕文明中五行八作能工巧匠事迹的发现与宣传,为村庄“立精神”。

记录历史、留住乡愁、传承文化。“我们大多已是古稀之年,如果这次不把郭西村的历史和革命英雄人物写好,将成为我们这一辈的遗憾。”史全贵由衷地说。

郭西村村委会的一间办公室,被临时作为编写组工作的地方。

他们多次到望都县烈士陵园、顺平县烈士陵园等地走访调查,挖掘出本村12名烈士的事迹。村民孙洛令把6个儿子中的5个送进革命队伍,其中3个为国捐躯。

他们想方设法与在外多年的郭西村籍人员或其子女联系,了解调查到一些游子信息。如高鼎九,他弃武从教后带领家人走上革命道路。

在高岭镇孔士屯村,编写工作也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

89岁的靳长福老人在临终前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远在哈尔滨的齐文仙,把大伯哥李志勇的生平经历发回村里;左秀菊多次与姨姐杨秀申联系,提供了本村党组织的创建者、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杨丙辉的事迹。

让老百姓读自己的故事

为激发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完成的积极性,各村坚持“公益性编修、众筹式印刷”原则,让每个村民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就感、归属感。

有村民反映,看了这本册子觉得特别好,建议当作教育下一代的读物。也有从外地回家的村民,向村两委申请再要几本。

黑堡乡还举办乡村人物录专题诵读会活动,组织乡干部、东黑堡村两委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等,围坐在一起“读村史,续乡风”。大家踊跃发言,分享感悟。

一部村庄史,也是一部发展史。

翻看“技艺传承”“行业带头人”等章节,每个村都有“能人”。在“西白城村卷”中,记录了说书人窦洛立、修车能手沈四海、刨板第一人张占田等人的故事。在“郭西村卷”中,则记录了该村面条加工的百年历史、四代瓦匠的故事,还有三代人传承研制新式月饼等。

从他们的故事中,可以窥见各村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作为西白城村刨板业的发起人,张占田带动全村发展了40家刨板加工企业,形成购、产、销一条龙模式,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郭西村的手擀面有着“一碗郭村面,给肉都不换”的美誉。20世纪90年代起,一批批面条把式走向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等。如今,该村注册了“河北麦香怡人食品有限公司”和“依郭鲜粮”商标,建设的面条车间也于2023年1月投产。

“乡村人物录是我县近年来尝试推广的耕读文明重塑工程的重要部分。”望都县委书记冯涛介绍,“在深入挖掘的过程中,广大群众无形中接受了历史教育、村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唤起广大群众‘我要建设,我要发展’的内生动力。”(河北日报记者薛惠娟高珊)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