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以上不能合租”:“社会时钟”能否多些宽容?|青年说

2024-08-29 15:57:05 - 媒体滚动

转自:荔枝新闻

近日,“五十岁以上就不能租合租房”的相关新闻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有记者在济南市的租房市场发现,多家租房中介明确表示不为50岁以上的寻租者提供住房合租服务,也有中介对大龄租客需要进行单独的审批流程和管理,但都离不开与房主及其他租客的协商。

“五十岁以上不能合租”:“社会时钟”能否多些宽容?|青年说

近年来,或明或暗的“卡年龄”现象层出不穷:许多公司招聘要求35岁以下,大厂35岁以上员工的“毕业”风险加大,喜茶一门店甚至拒招25岁以上员工……除了这些“门槛”以外,人们也常常受到与年龄相关的规制,时不时碰到“年龄天花板”。

在学术领域,心理学家伯尼斯·诺嘉顿提出了一个名词——社会时钟,是指“个体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时钟”。通俗地讲,就是“什么年龄要做什么事”。这是一把带有规训性色彩的尺子,把每个人箍得很紧。这时钟滴答滴答、声声催命,让人抢着刷KPI,一旦落在社会时钟后面,就可能遭遇歧视性眼光。

以这次事件为例,租房中介表面上的理由是合租客大多数是青年人,与年龄差距较大的租客更容易在共享区域使用上产生矛盾。实际上内隐着一重价值判断——五十岁了还未能安家立业、安身立命,还得和人拼租?

如果所有人都被这样的酸言酸语笼罩,那么许多伟大的成果就难以出现了。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薛其坤,就背负着“考研考了3次,读博读了7年”的坎坷经历。但他后来将“失去的时间”追了回来,甚至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著名导演李安,毕业后因未能找到一份与电影有关的工作,曾在家赋闲六年,靠妻子的薪水度日。但日后,他三获奥斯卡大奖。用同一把“时间”尺子去衡量每一个人,不免显得有些简单粗暴。

学者熊浩指出,统一的社会时间一旦泛滥,自我时间随之消失。在豆瓣上,网友们自发聚集在“逆社会时钟”小组,成员已经多达8万多位,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时钟。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个体时钟”“成功时钟”,如果一味跟着社会时钟的节奏走,带来的可能是内在的纠结摩擦甚至是自我断裂。社会范本只是参考,自己拿在手中的那套剧本才更重要。

《岁月神偷》里唱道:“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可能猛然间发觉自己已经大大落后于社会时钟,才是最让人“猝不及防”的。所幸,许多构筑的年龄坚冰已经慢慢开始消融。部分省市将“高校毕业生”的认定时间从两年内毕业延长至三年内,公考部分岗位的年龄限制从35岁以下放宽至40岁以下,机动车驾驶证的年龄上限由70周岁调整为不作限制……就让这社会时钟慢些走吧,当社会时钟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每个人都可能不是幸免者。(闫峻诚)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