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MC2024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吕雪峰: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才是技术成功的标志

2024-08-29 16:53:13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制造

8月28日至29日,由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中国生物制造大会在合肥举行。

会上,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吕雪峰发表了以“反式乌头酸微生物绿色制造与多场景应用”为主题的演讲。

CBMC2024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吕雪峰: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才是技术成功的标志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

吕雪峰

吕雪峰介绍了反式乌头酸的生物制造技术迭代过程及应用场景。一是反式乌头酸新型杀线虫生物农药。吕雪峰表示,反式乌头酸作为生物农药,在农业线虫病害防治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二是新一代生物基增塑剂反式乌头酸酯。吕雪峰表示,增塑剂场景强、需求刚,反式乌头酸具有独特的结构优势,全面评估后发现其塑化性能突出,优于各类主流塑化剂,并且稳定性正常,能够满足应用需求。

吕雪峰从合成生物学的内核与边界、未来与潜力、限制与挑战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思考。他表示,合成生物学是“基于合成的生物学”而非“为了合成的生物学”,其内核是用“合成”的手段来进行生物学机制的解析和生物技术的开发,“合成”是手段和过程,而非目标和结果。合成生物学已经展现了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潜力,但合成生物技术并不能超越生物工程和产业技术的固有原则,新途径、新菌株、新产物最终仍需要进入发酵、小试、中试以及大规模生产的测试和应用链条,需要面临工程放大中压力、温度、pH等参数的波动和胁迫,能否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才是最终判断技术成功与否的标准。即使技术层面取得成功,合成生物技术“产品”是否能最终变成“商品”,仍然取决于其应用场景是否足够大、技术需求是否足够强、创新壁垒是否足够深以及市场回报是否足够高。

编辑:张怡宁(实习)张惠玲(实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