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70年 茅台的变与不变

2022-09-29 06:56:58 - 北京日报

1952年,首届全国评酒会在京举行,茅台酒等“四大名酒”诞生,中国名酒的故事开始上演。2022年,中国名酒已满载荣耀,香飘世界。70年名酒历程,一路栉风沐雨,终得实至名归,引领着产业的飞跃,亦谱写着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华章。重温中国名酒的崛起,我们希望能够寻找出关于“名酒价值”,关于“名酒究竟从何而来,又将走向何方”的“答案”。

名酒70年 茅台的变与不变

名酒70年 茅台的变与不变

名酒70年 茅台的变与不变

名酒诞生

酒业大变局序幕拉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重要的时刻,在回望时愈感经久闪光,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志。

“对酒当歌”“以酒会友”“借酒寄情”,古往今来,酒广泛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的渴望。不过你可能想象不到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白酒总和仅为10.8万千升,换算成500ml装,约有2.1亿瓶,平均两个人一年才能喝到一瓶白酒。怎样才能让人民吃得饱饭,同时又喝得上酒,并且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还是个问题。

转折发生在1952年。那一年,有关部门决定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酒类质量检评活动,史称“第一届全国评酒会”,目的就是让人民喝得上酒,同时推动酒业发展,提高酒类的质量。可就是这样一场活动的举办,产生的能量与影响的深远远远超过了当时所有人的期待,拉开了我国名酒的时代大幕。

彼时,朱梅、王秋芳、辛海庭、马占文、王明爱等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评酒委员们为名酒的评选,精心制定了4项鉴评标准:质量符合标准,百姓喝着放心的酒;知名度高,非常受百姓欢迎的酒;流通性好,百姓家喻户晓的酒;工艺有特殊性,不易被仿造的酒。

据相关历史资料考证以及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评委的证实,共有103个酒样选送到北京,最终评选出了八种国家级名酒,其中有四款白酒分别是茅台酒、泸州老窖特曲酒、汾酒、西凤酒,这四款白酒又被称“四大名酒”。

站在当下再去重温这场评选,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比如,那时白酒还未有香型的划分,因此那届评选对于白酒的感官评定标准定位为“香、醇、甜、净”,但是评选出来的“四大名酒”恰是日后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凤香型的典型代表,足见当时评选工作的良苦用心以及远瞻性。此外,从品牌的坐标轴来看,当下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支撑,但是放在当时,中国品牌尚处萌芽,“四大名酒”的诞生带给了消费者强烈的震撼,也让企业逐渐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可以说意义非凡。

第一届全国评酒会,茅台酒便位列“四大名酒”首位,但那时的茅台体量其实非常小,在评选举行的前一年,也就是1951年11月8日,仁怀县政府购买了成义烧房,成立了“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县茅台酒厂”。参选时茅台酒厂的全部家当情况大概就是:39名员工、41个酒窖、5个酒灶、5口甑子、年产仅75吨。70年后的今天,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茅台”)乃是白酒行业的绝对“一哥”,年营收超千亿,更早已香飘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的茅台”。

当然所有后来的精彩故事,并不能被当时清晰的预知。但是国家相关机构、参与全国评酒会所有的工作人员,希望人民喝上酒、喝好酒的初心与行动,实实在在地给中国酒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随后的70年历程中,中国名酒不断发展壮大,并引领着我国酒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大消费者亦经历了从“没酒喝”到“有酒喝”再到“喝好酒”的转变。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白酒产量715.63万千升,与建国之初对比增长66倍,销售收入达6033亿元,利润总额约1702亿元。白酒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一张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

名酒70年 茅台的变与不变

名酒70年 茅台的变与不变

名酒引领

推动酒业高质量发展

回首名酒70年,在名酒引领之下,我国酒业一路闯关赶考,一次次交出优异的“答卷”。名酒具体又是如何发挥引领作用的?

不妨先从一瓶茅台酒的酿成说起。一年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料。三种典型体(酱香、醇甜、窖底)、三十天窖内发酵。四十天高温制曲培养。五月端午踩曲。六个月存曲。七次蒸馏取酒。八次摊晾加曲、堆积入窖发酵。九月重阳下沙。十个工艺特点:“三高、三多、两低、一少、一长”,即高温制曲、高温馏酒、高温堆积发酵;用曲量多、轮次多、耗粮多;大曲糖化力低、出酒率低;辅料少;陶坛长期贮存。

从一粒粒高粱到一瓶茅台酒的出厂,30道工序,165个工艺环节,5年时光。每一个数字和环节的背后,是匠心的传承,更是对质量精准把控的考验。茅台长期以来一直视质量为生命,力求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准管理和严格把控,早在1957年,茅台酒厂就有了第一部生产管理制度《十四项操作要点》。如今的茅台,为推进质量立企战略,构建实施了茅台365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强化全员质量共治、全域质量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持续提升产品质量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说到底名酒的本质正是品质,茅台酒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在99.99%以上,这是作为名酒应有的态度,更是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所做出的表率。

一瓶茅台酒的酿成,还有一个不可复制的关键“奥秘”:赤水河神秘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微生物环境。为了研究清楚这个“奥秘”,近年来茅台不惜重金,投入大量科研人员,并积极引入“超强外脑”与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水生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签署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目的正是为了在酿造微生物研究、水环境微生物研究、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有所突破,而这些投入不仅不断在解答“茅台为什么是茅台”的问题,更助推着茅台在智能酿造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传统酒企的这种“科技范儿”正是推动酒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当把视角放大到整个赤水河流域,在那里“不出百里必有好酒”,由于赤水河的水质中有极其丰富的矿物质,非常适合酿造酱酒,所以那儿也成为了酱香酒的核心产区。美酒的酿成,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源于赤水的茅台,也在不断思考关于“反哺”的问题。维护茅台引领,做优产区品牌,推动“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的建设,与产区其他酒企共谋产业发展,共创酱香未来,便成为茅台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目标。早在2020年,生活在赤水河领域的茅台、郎酒、习酒、国台、钓鱼台、珍酒、劲牌酱酒便签署了《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企业发展共同宣言》,坚持同心、同力、同创,共商、共建、共享,以坚守酱酒工艺为己任,以弘扬酱酒文化为志向,推动本区域建成“生态基础最牢固、生产工艺最独特、产品品质最卓越、标准体系最权威、产区品牌最响亮、酱酒文化最鲜明”的国际一流产区。从这份宣言里,我们看到的正是名酒引领下,酱酒产区建设、酱酒产业的美好未来。

名酒价值

共建酱酒核心产区

产区,正是世界名酒的最佳表达方式。比如代表“苏格兰”产区的威士忌被称为“生命之水”,代表“干邑”产区的白兰地被称为“液体黄金”,纵观全球酒业,产区已经成为全球消费者判断酒类品质的重要标志。

由此大家不难发现,共建“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往“大”了看,不仅是以茅台为首的酱酒企业壮大酱酒产业的美好目标,更是中国白酒香飘世界的必由之路。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大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依托赤水河谷的天赋生态资源,贵州已经拥有着茅台、董酒、习酒、安酒、珍酒等国家优质名酒,汇聚了建设世界蒸馏酒东方核心产区的生产要素。

“贵州在计划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两千亿级产业集群中,酱香白酒产业集群到2025年,将围绕微生物、资源保护和优质原料供给等三个方面,让白酒产量达到60万千升,总产值达2500亿元。”这是贵州省政府方面在《贵州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中树立的打造酱香白酒产业集群的一个具体的“小目标”,也恰是当地产业集聚式发展自信的最佳注脚。

往“小”了说,共建“世界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实际上还回答了“大树底下能不能长成新的大树?”的行业“灵魂一问”。

众所周知,茅台酒是贵州最闪亮的“名片”,近年来,茅台业绩连创新高,尽管今年上半年行业仍面对着疫情多点散发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不久前茅台又交出了一份闪亮的半年“成绩单”,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576.17亿元,同比增长17.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7.94亿元,同比增长20.85%,用“大踏步前进”彰显茅台发展稳中有进的态势,更引领疫情下的行业发展,提振了行业信心。

但是在贵州当地,众多中小酱香企业仍存在着小散乱、同质化严重等各种问题。由政府搭台,由茅台等当地龙头企业多方牵头塑造产区概念、抱团发展等动作,其目的正是在于帮助贵州中小白酒企业高质量发展,迅速提高贵州酱香酒的市场占用率。比如由茅台集团主导发起的“贵州白酒企业发展圆桌会议”已连续举办四届,众多当地酒企共话发展,“合作共赢”“抱团发展”始终是该圆桌会议的核心关键词。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竞争不可避免,但竞合实际上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竞争,目的正是为了实现共赢共进。说到底,品类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品牌的原力,一个弱势的品类无法孕育出一个持久强势的品牌。正因如此,贵州白酒的发展之路,一定是形成竞合状态,齐心协力把好“品质关”、讲好酱酒文化、保护好生态环境,形成各有特色、各有核心竞争力、高中低档产品全线覆盖的多寡头格局,才能强有力地提升酱酒品类的市场份额。贵州酱酒产业才能更加“硕果累累”,来自中国的美酒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香飘世界的“大梦想”。

名酒未来

续写酒业新辉煌

站在高点如何再创“新高”?“大跨步之年”如何实现再提速?可以预见的是,当下和更远的未来,我国酒业的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名酒的继续引领,名酒本身也需要回答如何再创新辉煌的“新命题”。

“茅台要始终坚持以酿造高品质生活为使命,深入践行‘五合营销法’,以美的产品、美的服务、美的‘竞合’生态,开启茅台营销‘美’时代。”在今年初,茅台举行召开的2022年市场工作会上,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如是说。

丁雄军创新提出的“五合营销法”,指的是资源整合,实施主动营销法;数字融合,实施数字营销法;文化相合,实施文化营销法;品牌聚合,实施品牌营销法;管服结合,实施服务营销法,同时大力推动供应体系改革。而“主动”“数字”“文化”“品牌”“服务”这五个关键词,无一不是指向以用户为本,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对于今年上半年茅台继续实现主要经济指标两位数增长,茅台方面在半年报中表示,正是深入实施“五合营销法”,让市场营销工作迈上新台阶。

以数字化茅台为例,今年茅台营销改革的一个很大亮点莫过于i茅台的上线,而i茅台数字营销平台上线的目的,正是为消费者公平、保真、便捷购买茅台产品开辟新通道。

超2000万用户,日活超400万,i茅台已成为中国消费品行业关注度最高的数字化营销平台。半年报显示,i茅台已实现酒类不含税收入44.16亿元。据了解,仅上市100天,小茅100ml在i茅台实现线上销售额超5亿元,茅台1935累计实现线上销售额近9亿元。

不过,纵观名酒的发展史,名酒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各项亮眼的数据上,更已成为一种产业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代表,成为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尤其是当前,我国白酒在全球化的征程中,名酒文化的引领作用更为显著。

近年来,茅台在文化建设上持续加码,更打响了“扬文化、夯基础”持久战,例如充分融合地域文化和民情风俗,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在全国各地竞相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以“粉丝”文化绘就新蓝图,在陕西、福建、广西等地成功举办“茅粉节”活动。

“名酒企业要建立系统的酒文化体系。美酒文化需求是重要的消费理由。有证可考、传说有依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丁雄军表示,守文化之正是中国酒业的产业自律,活态文化创新、开创白酒美学是中国酒业的追求,哲学高度、时间长度、空间绿度、工艺精度、文化温度、竞合气度、生活美度“七度美学”是酒文化的显著特征。

不难发现,名酒70年,“变”的是历史时期,“不变”的是让人民喝好酒的美好初心;“变”的是发展目标,“不变”的是名酒的责任与担当。以茅台为首的名牌酒企坚守初心、守正创新、勇担使命,不断创造品牌价值、推动品类复兴、引领产业发展,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创造着新辉煌。

“中国酒业进入‘美时代’,坚持酿造高品质的美酒,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名酒企业新的历史使命,酒业理应不忘名酒初心,弘扬名酒文化,续写名酒志,开启新篇章,通过永葆名酒品质,坚持名酒品行,涵养名酒品位,共塑名酒品格,共同维护‘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发展生态,共同开创中国白酒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丁雄军表示。文/杨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