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精神:跨越天堑的永恒丰碑
辽阔的高原之上,雪山巍峨,两条蜿蜒的公路如同巨龙般穿越崇山峻岭,将天堑变为通途。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它们不仅见证了新中国交通建设的辉煌成就,也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两路”精神。
70年前,11万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在“筑路将军”慕生忠的带领下,风餐露宿、攻坚克难,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于1954年12月25日,修筑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在人类生命禁区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强调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青海是青藏公路的起点。70年来,一代代青海交通人扎根高原大地,矢志艰苦奋斗,在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雪域高原上,面对海拔高、气候恶劣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多年冻土、盐渍土、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等复杂的地质条件,战严寒、斗冰雪、挑战荒漠戈壁、暴风狂沙,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不断诠释着“两路”精神内涵,奋力推进青海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交通运输行业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推进“一优两高”,全面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了一条条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让青海人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迎来了“出门就有水泥路、抬脚就能上客车”的好日子,交通运输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再到“保障引领”的重大转变。
截至2023年底,青海省公路总里程达8.94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89倍,公路网密度达12.4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国省干线公路桥梁共有9400座、农村公路桥梁共有3857座,是解放初期的186倍。以西宁、格尔木为中心,高速公路为主骨架、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干、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高速(含一级)公路达5062公里,提前两年实现高速公路5000公里的“十四五”规划目标,全省34个县实现通高速,通县比例达76%,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率先实现涉藏地区县县通高速,全省高速公路实现从“探索起步、东部联动”到“战略西移、突破跨越”再到“全面推进、持续加快”的跨越式发展。
——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全过程。青海围绕“三个最大”省情定位,青海交通坚持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和管理全过程,在新调整规划的路网中,尽最大可能避开了三江源、青海湖和祁连山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98.6%、86.3%。
——交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青海交通全面完成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两通”目标。十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01.67亿元,新改建里程5.26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71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达100%。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有力。青海交通围绕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总体部署,深入推进“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构建以西宁为中心,串联西宁—海东都市圈、青海湖和祁连山等重要旅游资源的精品旅游环线,着力打造祁连牧歌、昆仑溯源等特色旅游公路带,塑造“七彩高原路·大美青海途”旅游公路和“四个一号”生态景观大道品牌。同时,在助力工业生产发展方面,高速公路规模不断增加,公路路网不断完善,为青海工业所需原材料及产成品运输提供了快速运输通道,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保障了青海工业的快速增长。
“两路”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交通人攻坚克难、奋勇拼搏。从过去的“行路难”“过河难”“运输难”,到如今高原大地通衢广陌、车轮滚滚、畅行坦途,青海大地记录着70年来青海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变迁,更见证了每一个交通人筚路蓝缕、只争朝夕的无畏前行。新时代新征程,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将继续弘扬和践行“两路”精神,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青海篇章,让不朽的精神丰碑巍然耸立,让“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