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宣传周|山东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海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上走在前、挑大梁

2024-09-29 13:54:56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宣传周|山东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海波: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上走在前、挑大梁

编者按:

在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召开一周年之际,在“2024年中国制造宣传周”期间,为全面生动展现各地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创新举措、最新成效和成功经验等,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宣传中心特邀请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撰写署名文章,介绍相关情况、畅谈工作思路。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在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上走在前、挑大梁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张海波

新型工业化是强国之路,是支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是承担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领域。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首次以新型工业化为主题召开了全国性会议,作出全面部署。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要求“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新时期山东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山东来说,推进新型工业化潜力很大,无论是研发水平还是市场规模,无论是关键材料还是重大装备,无论是优质企业还是重点链群,我省均在全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必须牢牢扭住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积极探索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努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勇闯新路,在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上走在前、挑大梁。

构建顶格推进体系

凝聚大抓工业强大合力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位部署,带领谋划了一大批惠当下、利长远的重大行动,聚焦新型工业化形成了完善的推进体系。

一是强化组织体系。统筹做实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工业运行指挥部等议事协调机制,在全国较早探索建立“链长制”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10位省领导担任11条标志性产业链“链长”。去年以来,高位建立以周济院长担任主任的制造强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新型工业化汇聚智慧力量。

二是强化工作体系。围绕先进制造业强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力提速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等,顶格召开了7次全省性会议,研究提出“破三难、优四产、促五化”先进制造业强省举措,进一步明确推进新型工业化方向和路径,推动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跃升。

三是强化政策体系。印发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部署实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创新推出工业开门红、要素资源保障10条等一大批高含金量政策措施,为技改项目配置专项用地指标4300多亩,今年又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整合省级财力近20亿元,真金白银推动全省工业经济量质齐升、速效并进。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着力激发内在发展引擎

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塑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新动能。

一是狠抓载体升级。近年来,联合教育、科技等部门,深化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高标准举办标志性产业链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双向发布企业需求、新技术新产品以及高校院所创新成果。高标准建设先进印染、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5家、“一企一技术”中心2397家。培育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9家、工业设计中心54个,均居全国首位。

二是狠抓攻关突破。统筹设立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并以10%的速度逐年递增。持续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两大工程,年均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000项以上。累计培育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三首”新产品3500余项。扎实推动“揭榜挂帅”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发布揭榜项目超600项、金额近30亿元,项目揭榜率达57%。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大型冲压机床、高热效率柴油机等一批重大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三是狠抓人才培育。坚持一手抓招引、一手抓培育,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引育体系和机制。扎实推进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累计遴选领军人才461人,核心团队成员超2100人,整体性做强企业家、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卓越工程师、高技能等5支人才队伍。今年向工信部推荐申报国家级人才工程的人数达到2927名,首次进入全国前三。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积极抢占新领域新赛道

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方向,统筹做好“去、提、增”三篇文章,谋划打造“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切实立起新型工业化的“四梁八柱”。

一是推动减量优化。深入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高耗能行业大调整大优化。近几年,累计压减钢铁产能占全国12%,化工园区由199个压减至84个,化工企业入园率达到42.5%,世界铝谷、先进钢铁基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二是推动存量变革。切实筑牢传统产业这一深厚家底,深化技改提级行动,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近几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速超过9%,远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年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万个,技改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超五成。坚持深化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均居全国第2位,“十四五”前三年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9.8%。

三是推动增量崛起。积极培强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推动济南空天信息、青岛人工智能、潍坊元宇宙、烟台东方航天港等一批特色园区逐步成长。去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0万辆,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1.35%,为新型工业化注入了新动能新优势。

聚力推进智改数转

深度释放数实融合效能

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强引擎,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努力打造数字经济重要高地。

一是加速做强核心产业。实施集成电路“强芯”、高端软件“铸魂”等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组建总投资超2800亿元的160个数字产业重点项目库和20亿元的数智经济产业基金,加力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去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收突破2万亿元、大幅增长12.4%,今年1—7月又实现14.7%的高速增长。

二是加速推动融合赋能。成功创建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建成全国首个功能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6个、国家级智能工厂35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产业数字化水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居全国前茅。

三是加速完善数字基建。累计开通5G基站23.3万个,建成济南、青岛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正式启动建设,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34个,注册在用物联网终端2.6亿个,新型工业化的数字底座持续筑牢夯实。

一体推进固链强群

努力厚植深远发展优势

坚持“点、线、面”协同发力,深入推动上下游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着力打造共生共赢的优良产业生态。

一是“点”上强企。积极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4041家、专精特新企业19690家、“小巨人”企业1163家、瞪羚企业2232家、独角兽企业27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累计达到237家,居全国首位。

二是“线”上固链。深化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创新开展融链固链行动,相关做法被工信部推向全国。动态摸排断链断供风险隐患,指导受美西方制裁企业产业救济支撑,率先推出高端芯片等关键零部件进口储备贴息政策,着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三是“面”上育群。谋划形成“3830”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格局,聚力培育3个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世界级集群,培育认定8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集群,积极打造3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省级集群。累计培育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0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3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集群式发展效应充分释放。

聚力推动实施

山东工信“135”工作体系

山东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在资源分布、产业架构、企业群体等方面均与全国整体情况极其相似,深度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历次重大工业布局调整,与现阶段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高度契合,对工业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样板效应。近年来,山东工业在疫后经济复苏转段中转型提质、逆势而上,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自2022年以来连续3年稳居全国工业大省前列,今年1—8月实现增长8.2%,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下一步,山东工信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以改革最大动能推动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取得更大成效,谋划考虑以“一条主线、三个融合、五项重点”作为下步工作总体思路和具体抓手,聚力推动实施山东工信“135”工作体系:

紧紧聚焦一条主线,即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提出的,我们将以此为引领和牵引,加力推动全省产业不断催生新业态、焕发新动能,进一步塑成山东发展新优势。

全力推进三个融合,即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这是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信领域的指示要求、基于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提出的。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始终以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投入撬动效应、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融通机制,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聚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始终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坚持打响“云行齐鲁”“工赋山东”等品牌,做强核心产业和基础设施,确保制造业占比保持基本稳定,力争数字经济占比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始终以业态跨界发展催生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坚持积极延伸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型制造环节,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工业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高端服务”转型。通过全力推进三个融合,努力为全省产业发展升级提供新引擎、开辟新赛道、拓展新空间。

同步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即全力稳定运行、深度优化结构、统筹培育生态、加快绿色转型、塑强市场主体。这是着眼更好贯彻落实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立足山东工信事业发展实际提出的。以同步抓好这五项重点工作,推动全省工信事业大小兼顾、一体发展,纲举目张、点面联动做好各项工作,切实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为稳定全国工业经济大盘做出应有贡献。

第一,全力稳定运行。工业经济保持一定增速,是稳固经济“压舱石”的基本前提。我们将持续强化监测协调,充分发挥省工业运行指挥部抓总作用,创新完善工业用电、产品价格、税务开票等指标体系,精准做好“日调度、旬分析、月通报”,确保高标准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突出抓好重点部位,紧盯化工、钢铁、有色、汽车等重点行业,聚焦下行压力大、增长潜力足的两类重点地区,省市联动分析形势、精准施策,切实强化重点行业和地区的支撑作用;积极做好增量培育,特别是抓好1396个年内预计新增产值亿元以上的重点企业和项目,确保全年新贡献产值6000亿元左右,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约4个百分点;有效激发需求活力,抢抓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新三样”、机电产品、绿色低碳产品等出口规模,着力塑强工业经济增长动力。

第二,深度优化结构。工业只有适应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不断实现波浪式的转型升级,才能确保占领产业链中高端。我们将聚力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提速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充分用好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历史机遇,聚焦冶金、轻工等传统产业,逐个研究制定改造提升方案,努力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提速推进优势产业发展,聚焦高端化工、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快推动迭代升级,确保智能家电、轨道交通、工业母机、农机装备等产业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势;提速推进新兴产业壮大,聚焦高端装备、现代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大力布局风电、核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加紧抢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努力培育更多新兴支柱产业;提速推进未来产业布局,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推动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积极培育一批应用场景、建设一批特色园区,努力打造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

第三,统筹培育生态。优良的产业生态是工业发展的深厚滋养,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着力方向。我们将加力打造优势链条,持续强化“链长制”,主动服务国家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建设,聚力做强11条标志性产业链,积极推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行动,在重点优势领域争创国家级集群,加快构建以世界级集群为引领、以国家级集群为骨干、以省级集群为基础的培育发展体系;聚力优化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向园区聚焦、企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倾斜、改革在园区先行,有效提升产业园区的引领作用、磁吸效应和核心竞争力;着力强化要素保障,用好“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改革等,推动用地、能耗、煤耗等优先投向具有固链强群作用的重点领域,使有限的资源要素充分转化为优良产业生态。

第四,加快绿色转型。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必须更好推动工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相协调。我们将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深入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全面推进资源循环集约利用,不断壮大风、光、核、氢等新能源产业,统筹做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形成全行业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狠抓重点行业绿色转型,扭住钢铁、建材、石化、有色、化工等碳排放重点行业,统筹抓好调结构、优布局各项工作,在抓重点带整体中推动工业整体有序达峰;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梯度培育绿色制造单位,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以点带面尽快实现生产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锻造绿色低碳产业长板,大力提高绿色环保、新能源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占比,加快使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我省工业领域新的支柱型产业。

第五,塑强市场主体。工业发展的根基在市场主体。只有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和希望,工业经济才会有立身之本、成长之基。我们将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聚焦两类重点企业,做到发展与帮扶并举。首先,两类重点企业:一类是龙头骨干企业,深入开展制造业领航型企业培育工作,积极研究制定支持“链主”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聚力打造主业突出、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领航型企业群体。另一类是优质中小企业,持续加大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小巨人、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力度,精准扶持有潜力的初创型企业,使优质企业梯队始终保有源头活水。其次,做到发展与帮扶并举:一个是助力企业内涵发展,就是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讲好品牌故事、做好品牌推广;扎实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提升行动,推动各类企业真正靠做强自身去搏击风浪、赢得未来。再一个是帮扶企业纾困解难,就是持续深化“一起益企”“山东制造·网行天下”等专项行动,建好用好工业企业“政策通”平台,优化欠款清理、投融资等机制,推动惠企政策直达企业,切实帮到点上、扶到根上,努力让企业卸下包袱、提振信心、轻装上阵。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