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大国工匠篇】赵喻明:科研报国 创新不止
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装备制造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这一领域,有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他以卓越的创新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推动着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他就是赵喻明,一位来自湖南长沙的工学博士,现任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特种装备研究总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科研一线的坚守与奉献
赵喻明,198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毕业于中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他曾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应急救援装备项目负责人。他的工作不仅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更为用户在高寒、高海拔等地区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在科研一线,赵喻明长期从事装备制造领域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尤其在应急救援装备智能化及节能技术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学习研究,用创新方案解决技术难题,并且新方案在质量、成本等方面比原方案更有优势,这对赵喻明来说,是让他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赵喻明坚持以特种装备控制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科研一线。在长达数年的研制工作中,为获取最佳试验数据,常年在地面温度53℃的极热区、最低气温零下47℃的极寒区等复杂严酷条件下进行各项试验,经常通宵连续测试。
除了在极热、严寒条件下进行试验,赵喻明还多次前往高海拔地区,完成高原环境的试验和工作任务。在海拔高达5300米的高原,空气稀薄,缺氧严重,每一次呼吸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赵喻明却多次勇敢地踏上这片土地,挑战高难度的科研工作任务。面对高原反应带来的种种不适,他从未退缩。即使身体出现不适,他也始终坚守在试验现场,只为第一时间获取到产品改进和优化的宝贵支撑数据。
赵喻明所研发的关键技术,通过成果转化,形成系列应急救援装备,已被武警部队、湖南省消防总队以及中国安能建设集团等专业应急队伍所采用,并在多次紧急救援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装备为救援队伍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持,确保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科研创新的不懈追求
赵喻明的科研创新之旅并未止步于此,他始终保持着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和执着。除了在一线参与新产品的工程化开发,他还积极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将基层的工作经验与所学理论知识相结合,为科研事业的发展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更展现了他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
他主持或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完成多项工程装备智能化和节能技术方向的国家科技支持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鲁棒控制的非连续映射方法,建立了工作装置及其液压系统的线性化模型,开发出具有三级结构的机电一体化挖掘机控制系统;提出了瞬变大负载能量回收与作业性能协同优化控制方法及流量自匹配控制算法,突破了蓄能器与多缸间的动臂势能增压交互回收利用的难题,所研制液压混合动力挖掘机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相较国内外同类产品油耗降低25%-30%。
赵喻明主持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6项,获成果鉴定3项。已授权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41篇,SCI、EI收录18篇。先后获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长沙市优秀技术工人、长株潭职工科技创新成果展金奖等奖励8项。2020年获“湖湘青年英才”计划支持。2023年荣获长沙市“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和核心技术骨干,所研发的智能挖掘机控制技术成果已转化衍生出系列智能挖掘机、多功能捣炉车、加料推料车等智能装备产品;并将智能化工程装备技术开拓应用于应急救援领域和国防科技产业。
赵喻明将科研报国的青春理想融入到具体科研工作中,把远大青春理想和锲而不舍努力结合起来,将科研创新践行于行动,为高端装备行业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赵喻明的故事,是新时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他们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他们是大国工匠,是新时代的奋斗者,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装备制造业正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中国经济网记者许怡)
(责任编辑:许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