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大地军民团结一心 续写北疆新时代“长城故事”

2024-07-17 13:25:00 - 军报记者

解放军报记者 韩国贤 梁金凤 特约记者 贺志国

北疆大地军民团结一心 续写北疆新时代“长城故事”

北疆大地军民团结一心 续写北疆新时代“长城故事”

北疆大地军民团结一心 续写北疆新时代“长城故事”

北疆大地军民团结一心 续写北疆新时代“长城故事”

北疆大地军民团结一心 续写北疆新时代“长城故事”

汽车疾驰,车窗外,戈壁苍茫辽阔。公路两旁,沙山一座接着一座,山丘一个挨着一个,沙海一片连着一片……远处,不时有城墙和关隘出现。

这是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居延汉长城。随着岁月变迁,部分段落不复存在,现存总长约150公里。它沿弱水河由西南向东北穿戈壁、越沙漠,断断续续蜿蜒而去。

看着眼前的景象,记者不禁想起一首歌:“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北疆的长城到底有多长?沿着边境一线行走,记者心中的答案逐渐清晰。

锻造钢铁长城

齐心驻守“北大门”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温图高勒苏木武装部会议室,遇上民兵赛西雅拉图刚从一家企业走访归来。

“我们和一家边境企业进行信息互通,掌握辖区边境一线动态、人员活动情况等。”赛西雅拉图说,将企业纳入联合工作群,是对党政军警民联合管边控边机制的拓展。

“驻地边境线长500余公里,稳边固防责任重大。”额济纳旗人武部领导介绍,牧区人口少、外来人口流动频繁,他们利用边境企业人地两熟的优势,吸纳8家企业参与守边固防,发挥前沿预警作用。

作为祖国“北大门”,内蒙古有4200余公里的边境线。近年来,内蒙古军区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群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体系,指导7个沿边军分区、19个人武部,不断完善党政军警民联合管边控边机制,提高边境防卫管控能力,锻造卫国戍边钢铁长城。

行走边境一线,记者了解到,军地联合巡逻、演练已成常态。

“有不明车辆冲闯哨卡,已被我执勤组拦截!”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三岔边检站,一辆“可疑车辆”猛加油门冲过哨卡。见状,执勤民兵立即进行拦截,并向指挥员报告。

这是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联合民兵队伍、边境管理单位开展的军警联编联勤规范化演练现场。

“本次演练重在巩固深化边防连队指导民兵依法参勤、常态联勤、高效执勤的经验成果,达到练指挥协同、协调配合、联合行动的目的。”该边防连连长孙武介绍,近年来,他们根据驻地边情特点,适时开展联合演练,提升管边控边能力。

“沿西北方向继续前进……”走进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连值班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边境管理区重点道路、卡口等地段影像。值班员韩国喜观察视频画面,指导执勤分队处置现场情况。

“这套视频监控系统具有信息识别、车辆抓拍等功能,有利于提升边境一线感知能力。”韩国喜说,有了科技助力,处置边情的效率大大提高。

新时代的“长城”之固,离不开科技赋能。针对边境线长、口岸多的实际,内蒙古军地充分运用新技术,强化管边控边效能。他们注重编实无人机侦察等民兵新质力量,加快实施一批“智慧边防”工程项目,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构建“人网合一”的新型管控体系。

新时代的“长城”之固,离不开勠力同心。为吸引更多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内蒙古制定“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军地一体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卫生医疗、物流运输等资源统筹建设和开放共享,夯实戍边基础,推进兴边稳边固边。

构筑绿色长城

播种万亩生态林

驱车行驶在307国道上,戈壁滩远处片片绿色闪现,为满目荒凉平添生机活力。登高俯瞰,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一条绿色林带蜿蜒延伸,犹如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阻挡了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的汇合。

这条宽约4公里、长约30公里的林带是阿拉善军地20余年推进治沙造林的成果。时间回到2001年春天,时任阿拉善军分区司令员李旦生带领官兵奋战多日,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种下30亩耐旱灌木,腾格里沙漠绿色画卷由此起笔。

经过阿拉善军民接力攻坚、持续播绿,到2023年底,共种植“青年世纪林”“军民生态林”等46万余亩。在沙漠边缘、荒山之上,立起一道绿色长城,阻挡了风沙侵袭。

“过去春秋季节风沙特别大,出门只能眯着眼睛,嘴里、鼻孔里满是土。”家住距“青年世纪林”林带1公里处的村民王永明见证了这些年的变化,“荒沙地变成了林场,风沙明显小了,环境好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生命的象征。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四分之一,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重要地区。

内蒙古军区领导介绍,他们始终把参与生态建设作为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组织部队官兵和民兵积极投身地方生态建设,吹响了向荒山进军、为沙漠播绿的号角。截至目前,他们先后参与60余个生态基地和胡杨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一个个草方格锁住沙丘,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一片片绿色的草木持续扩展,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东起呼伦贝尔市、西至阿拉善盟的绿色长城。

扩绿、兴绿、护绿,“长城”仍在“生长”。来到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记者看到,一排排蓝色光伏板整齐列阵,光伏板下绿草随风起伏。

“我们在光伏板下铺设草方格,春天播撒沙打旺的种子,现在已长成优质牧草。”敖汉旗民兵应急连连长李秀杰告诉记者,光伏板可以挡风、减少蒸发量,提高植被存活率,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敖汉旗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三北”工程攻坚战,科尔沁沙地是主战场之一。“为了啃下‘硬骨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敖汉旗人武部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积极参与“三十二连山大会战”,建设“民兵号工程”。现在以“民兵号工程”命名的万亩以上生态工程有43处。

从黄沙漫天到绿染戈壁,岁月深情凝望的,不仅是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巨变,还有一代代治沙人刻在骨子里久久为功的苦干实干。

“山绿了,沙漠小了,牛羊肥了,产业多了,农牧民的收入增加了。”阿拉善军分区领导说,群众生活富裕,人心稳定了,固边守边的意识也更强了。防风固沙,为大地植绿,他们将一直坚持下去。

铸牢团结长城

结出丰硕“石榴果”

“敕勒川、阴山下,万里长城与滔滔黄河在这里握手,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文化……”骤雨初歇的午后,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喇嘛湾镇民族小学,县人武部部长靖火元正结合呼和浩特地区长城修建历史,为学生们讲述胡服骑射、昭君出塞等故事。

“我很喜欢听解放军叔叔讲故事。没想到呼市的长城有这么长,和长城有关的故事这么多。”下课后,蒙古族学生都仁骄傲地告诉记者,呼市有战国、秦、明等历代长城600余公里,清水河县正以明长城为主体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这所小学是清水河县第一所军民共建民族团结示范校,官兵每月为学生进行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每季度举行一次红色研学活动。

近年来,内蒙古军区组织100余个师团级单位与全区165所军民共建民族团结示范校和82所国防教育示范校结成对子,帮助青少年扣好爱党爱国爱军爱社会主义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粒扣子”。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内蒙古军区领导介绍,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民族团结一直是内蒙古的优良传统,先后涌现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等典型事迹。他们组织宣教队伍,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内蒙古军区以各军分区(警备区)、人武部上校以上军官为主体,整合政治干部、离退休老干部、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民兵教练员骨干等人才资源,组成强大的宣教队伍,推动全民国防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党政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

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新区文化艺术中心,记者见到准格尔旗乌兰牧骑民兵分队队员时,他们正在为当晚的公益演出作准备。

“当年,烧瓷的乔家来咱这儿讨生计,和奇家结成了蒙汉兄弟……”19时30分,非遗文化漫瀚调音乐剧《同心记》正式开演。

演员张丽霞介绍,《同心记》以准格尔地区两代蒙汉群众生活变迁和成长记忆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在党的领导下齐心致富、同心筑梦的故事。

文艺演出走进千家万户,润物细无声。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加之农牧区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乌兰牧骑民兵分队发挥分布广、灵活机动的优势,将“人民楷模”都贵玛、“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先进人物事迹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故事编创成情景剧、快板、舞蹈,送到街道社区和苏木嘎查,展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风貌,强化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孕育出更加丰硕的“石榴果”。

迎着旭日,我们踏上归途。群山之间,巍峨壮丽的长城穿过历史长河,以崭新的风姿走向未来。北疆大地军民团结一心,续写新时代的“长城故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