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访华后得出三条推论

2023-08-08 10:21:45 - 环球时报

巴基斯坦《国家报》8月7日文章,原题:一次重要的中国之行

一支来自巴基斯坦的15人代表团在7月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笔者也是代表团成员之一,事实证明,多种因素使此行极具启发意义并引人入胜。乘坐高铁的体验令人惊叹,兴奋之情和学习过程贯穿始终。实事求是地说,此行印证了我在博士论文中对中国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软实力、文化和热情好客等。

此行在笔者的脑海中形成三个主要推论。第一,在亲眼目睹中国的经济发展、创新基础设施、技术进步和繁荣后,美国遏制中国的挫败感显然在预料之中,中国不可阻挡的进步导致美国例外论遭受挑战。

无论是中国具有历史意义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引导8亿人脱贫,这些都是国际政治编年史中的重大事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实践与马克斯·韦伯所谓经济发展需要采取西方模式的观点背道而驰。作为一个非西方国家,中国比西方国家取得更大进步。

至于第二个推论,与其他伊斯兰国家或西方国家相比,巴基斯坦人在中国受到更多重视和尊重。此行期间,当代表团成员向普通中国人介绍自己时,他们会被中国人称作“巴铁”,意味着“铁哥们”。

第三,笔者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巴基斯坦人在中国将比在任何其他地方拥有更多就业机会,因为中国人非常容易接受巴基斯坦人。尽管巴基斯坦精英可能痴迷西方,但中产阶层将更喜欢中国。目前,近3万名巴基斯坦人获得中国奖学金并在中国求学。

此行期间,最令笔者情不自禁赞叹的是中国人对工作的投入。他们非常重视工作并避免在工作期间懒惰,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认真对待工作,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渴望在他们的人生中有所作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讲究节俭,他们看重价值观、职业道德和努力工作而非奢华生活方式,这使他们成为21世纪最成功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13美元,而巴基斯坦当时的人均GDP为169美元。目前,中国的人均GDP约为12700美元,但巴基斯坦仅约为1600美元。这种明显差距启发我们通过思考和学习中国模式来解决巴基斯坦日益恶化的经济状况。

从此次中国之行带回巴国内的经验包括恪尽职守、节俭的生活方式、新的人生抱负、劳动中的性别平等和通过集体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等。

作者多斯特·穆罕默德,王会聪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