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设笔谈⑱|素养导向的教材设计需要“三个强化”

2023-10-10 16:45:01 - 中国教育新闻网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要求,我们设置了“教材建设笔谈”专栏,旨在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

教材建设笔谈⑱|素养导向的教材设计需要“三个强化”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深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引擎与核心旨归。教材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素养时代,教材设计面临着从内容导向到素养导向的转型。素养导向的教材以何种形态呈现才能弥补传统的内容导向的教材的不足,这是在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颁布后摆在教材编写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内容导向的教材设计容易陷入学科中心主义,弱化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对学习评价的引导,加剧教师教学方式的传递取向,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在教材的育人价值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中,需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的变革,展现教材编写的创新形态。

一、强化教材内容从“学科知识”向“学习经验”的转变

教材不是学科知识的翻版。教材设计应遵循对知识的生活化、经验化处理原则,按照学生素养生成逻辑而非单一的学科内容逻辑选择、处理和组织内容。首先,改变传统教材在内容选择上的知识向度偏好,即以“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为主,“程序性知识”被当作“事实性知识”呈现,“元认知性知识”相对缺乏的倾向。其次,从学科知识本位和分科知识体系的教材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转向核心素养本位与大观念、综合主题和探究任务引导的主题学习活动,进行教材内容综合化的重构和呈现,促进学生在“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等高层次认知水平上的发展。再次,通过设置相关主题、议题和任务,强调大观念统摄下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结构化,并将学科知识和观念以恰当的方式嵌套于学习任务中,例如通过具有情境化的关联性问题及问题链建构基础知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途径,使问题作为知识嵌入素养的锚点,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从而优化教材内容结构,引领素养发展。

二、强化教材引领育人方式变革的教学功能

教材内容通常包括学科性内容和过程性内容,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代表的学科性内容为主,包括学生活动、练习、方法、评价、技术手段等的过程性内容相对欠缺且单一。要发挥教材的教学引导功能,就要考虑教材从内容与结果的呈现转向学习历程的设计。首先,突破因知识内容主导教材不断强化教师讲授的局面,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线设计和编排教材,实现教材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发。其次,通过设计教材中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赋予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探究、反思交流的学习机会,实现由“教材”向“学材”的建构,促进课堂中教与学关系的重构,发挥教材引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功能。再次,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架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设计方法提示、解答范例等以增进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设计特定的教学指导板块,以提供学生充足的学习策略;设计具体的学习资源,以拓展和延续学生的探索历程等。使学生不只深入了解某个主题或领域,而且知道如何深入了解某个主题和领域,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学习”。

三、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表现的评价嵌入

素养是透过一次次的表现、反思、修正和调整,逐步累积而成的。这要求教材要增加学生学习历程中反思与自我调整的成分。为此教材设计需要从单纯呈现学习活动转向兼顾学习活动与学习表现的评量。首先,注意标注形成性评价的环节,通过表现性评价任务、反馈性习题、以支架为载体的评价规则与策略等,引导学生监控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关注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形成对自身学习的基本认知与判断。其次,为总结性的任务或活动编制评价量规,引导学生运用评价量规考量自身的学习表现与既定学习目标的差距,从而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反馈性信息。再次,系统规划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二者的关系,树立素养是发展而来的观念,明确哪些是形成性评价、哪些是总结性评价,掌握学生的学习脉络以及成绩等计算的适切性,在形成性评价中注重学生的态度或努力程度,在总结性评价中展现学生素养学习的结果表现。两者关系线索的清晰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历程朝学习目标迈进。

文章来源于课程教材研究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