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36计丨江西安义:从“叙彝堂”到“巡回法庭” 的古村治理法

2024-01-09 18:44:00 - 新浪新闻

编者按: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实施治理强基战略,要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机制,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江西日报社以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契机,推出“基层治理36计——治理强基江西行”全媒体策划报道,进社区、走街巷、访乡村,看基层社会治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寻新时代基层善治之路,讲好基层善治的幸福故事。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全媒体记者杨文超报道:谈起安义古村,古朴幽静的青石巷、错落有致的赣派民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实际上,素来因古村群闻名的安义还有着“叙理明是非,解纷促家兴”的文化底蕴,安义古村一直是“少讼”甚至“无讼”的地方。如今,安义县人民法院石鼻人民法庭延续着这份历史使命,将乡土民情与现代司法理念紧密结合,出台以“文化引领、多元解纷、全面普法”为主要内容的古村治理法,从根源上化解基层冲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成为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经验。

基层治理36计丨江西安义:从“叙彝堂”到“巡回法庭” 的古村治理法

活用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无讼古村”

江西南昌梅岭脚下,山水环绕、风光旖旎,坐落着1400多年历史的安义古村,为人们研究赣商文化、赣派建筑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目前,安义古村已被评为江西历史文化名村、南昌“新豫章十景”、江西“十大乡村美景”。古戏台、古私塾、古宗祠、香火堂……100多栋明清古建筑主要分布于石鼻镇罗田、水南和京台三大自然村,其中罗田村还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内最大一户是“世大夫第”,内设“叙彝堂”。

“叙彝堂”名字中的“叙”是叙说的意思,“彝”是伦理、道理、法理的意思,起初是当时“世大夫第”主人黄秀文家中用来调解家族纠纷和教育后辈的地方,后来在黄秀文的推动下,“叙彝堂”逐渐成为整个古村村民化解矛盾的地方,类似于当地的“小法院”。千年以来,安义古村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治理方法——“里甲长夜间巡查、集中堂内授业解惑、大事共议通报、名望人士调解矛盾。”得益于此套“古村治理法”,安义这个千年古村在维护和谐稳定方面成绩卓越,有着“无讼”村美誉。

千年传承中,“古村治理法”的核心愈发明晰:通过名望人士讲道理、法理、伦理来辨明是非曲直,妥善调解矛盾纠纷,促使家族、乡邻、村镇的和谐、稳定、兴旺。为发扬光大这份流传至今的解纷理念,2022年3月,安义县人民法院石鼻人民法庭出台以“文化引领、多元解纷、全面普法”为主要内容的实施方案,打造传承“古村治理法”品牌,将“古村治理法”融入法院文化建设,着力将石鼻法庭打造成现代“叙彝堂”,在石鼻法庭辖区、安义古村建成一批文化场所,实现法庭辖区4个社区30个行政村矛盾纠纷化解点全覆盖。

基层治理36计丨江西安义:从“叙彝堂”到“巡回法庭” 的古村治理法

联合多方合力共治三级筛查制度显成效

一个平常的双休日,早起锻炼的退休老法官杨昌泉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扰,拿起手机只听对面特约调解员焦急的声音:“老庭长,大事不好了!我们村里这个纠纷有点麻烦,你能不能过来调解一下?”匆匆忙忙回家换好衣服,拿上笔记本,家住安义县城的杨昌泉立马动身前往。

在村中心,杨昌泉看到了焦急的特约调解员和闹得不可开交的村民们。他们一看到老庭长,都纷纷围了上来。杨昌泉一边安抚情绪,一边认真听取双方的陈述,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两户人家因为相邻权纠纷,其中一户私自用石块将进出通道堵住,影响了邻居的正常出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邻居牵牛经过时不注意卫生,没有及时清除动物粪便。

考虑到双方当事人不仅是邻里关系还沾亲带故,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若只是简单地判案,不仅不利于化解双方纠纷,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升级。杨昌泉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解释了法律规定,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在他的耐心调解下,两家人逐渐冷静下来,意识到各自的错误,纷纷主动签下调解协议,今后会互谅互让,各负其责,这场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始于热爱,忠于坚持。曾作为庭长数十年的杨昌泉退休后仍发挥余热,重新回到石鼻法庭,投身诉源治理工作,对此他深有感触:“古村治理法需要我和各村小组数十位特约调解员积极配合,每天都有打不完的电话,发不完的短信,但是每化解一个案件都会让我感到充实,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满意。”

与许多法庭办案的工作模式不同,运用“古村治理法”的安义县人民法院石鼻人民法庭推行矛盾纠纷三级筛查制度,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第一级筛查是与村委会对接,每个村选派一到两名乡贤能人加入特约调解员队伍,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第二级筛查是与乡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基层调解委员会建立对接机制,视情况联动解纷,做到大事不出镇;第三级筛查是返聘退休法官担任特邀调解员在法庭固定值班,对进入法庭的纠纷进行调解,如未能在诉前化解成功的则立案审理,由承办法官视情进行诉中调解或依法裁判,做到矛盾不上交,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2022年,石鼻法庭诉前调解案件129件,调解成功73件;全年受理案件数447件,同比减少48件,诉中调撤210件,调撤率同比上升30.72%。2023年1至11月诉前调解265件,调解成功121件,诉中调撤175件,调撤率为48.88%,同比上升19.04%。经过诉前、诉中多元解纷,“古村治理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基层治理36计丨江西安义:从“叙彝堂”到“巡回法庭” 的古村治理法

营造全民守法氛围巡回法庭推动普法教育

“以后我一定会承担起赡养义务,再也不会对老父亲不管不问了。”在一场赡养纠纷案调解结束后,被告人感慨道。

原来,70多岁的杨大爷育有两女,均已成家。老伴去世后,杨大爷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无劳动能力又无人照顾,但两个女儿从2019年开始就没有尽到赡养义务,故向法院起诉要求两被告给付赡养费。

在耐心地听讲完各自的心声后,承办法官张新明了解到该赡养纠纷的发生源于多年积怨。考虑到化解双方矛盾的同时要兼顾亲情,必须实质解开心结,才能解决其“心中所忧”。张新明决定当庭进行调解。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父亲老去才后悔,没有好好地报答养育之恩。”张新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角度劝说后,又从法理上对两位女儿进行批评教育,“百善孝为先,子女赡养老人是应尽的法定义务,子女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调解,一家人从最初的骂骂咧咧、互相斥责到心平气和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亲情风波得以顺利化解,感受到司法温暖的杨大爷连连点赞。

为了营造全民知法守法氛围,提升群众法治意识,石鼻法庭针对辖区内“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人员多”以及“民间婚约彩礼、借贷纠纷突出”等诸多特点,采用把法庭摆进村委会的方式,将巡回法庭覆盖至各个行政村,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同时,通过线上开设“一分钟普法”视频专栏、“古村治理法”叙理解纷专栏,普及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知识,引导群众知法、守法、懂法、用法。

近三年,石鼻法庭获“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等荣誉,并成功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第四批“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案例”。未来,石鼻法庭将继续擦亮“安义古村”地方名片,传承好“古村治理法”司法品牌,高效率地化解矛盾纠纷,以司法赋能基层社会治理,守护好安义古村的乡土人情。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