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泥土、刻刀相伴30余年 重庆雕塑家邓刚:农村生活给了自己最好的灵感

2023-08-10 16:24:30 - 上游新闻看点

重庆,一直是全国雕塑界的重镇。

过去数十年间,从这里走出去的雕塑家,和他们一刀又一刀凿刻出来的作品灿若星河——从当年享誉全国的群雕《收租院》,到斩获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的《烈焰青春》,再到生动反映当下百姓幸福生活的大型主题群雕《幸福之路·全面小康》……

这其中,邓刚的名字格外亮眼。

在和泥土、刻刀相伴的30余年间,《雪魂》《红军印》《星星之火》《父与子》《跳水》《送春联》……一大批雕塑精品相继在他手里诞生。

和泥土、刻刀相伴30余年 重庆雕塑家邓刚:农村生活给了自己最好的灵感

和泥土、刻刀相伴30余年 重庆雕塑家邓刚:农村生活给了自己最好的灵感

这些早就收获了无数赞誉的作品再度通过“赤子初心——邓刚红色主题雕塑作品展”齐聚,同广大观众见面。

煤油灯下画遍了家里的坛坛罐罐

邓刚现在是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雕塑学会副会长。走进他的作品和背后的故事时,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红色”和“乡土”是其中最醒目的关键词。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也特别提到邓刚深耕多年的乡土、红色题材,给自己留下了非常生动的印象。

这和邓刚生在农家息息相关。

1966年,邓刚出生在重庆市长寿县石堰镇邓家湾。“当年,我们村里有一个砖瓦厂。那里就是我小时候去耍得最多的地方。”邓刚已经记不清自己具体是什么时候喜欢上画画的了,但“刚上初一,班里的黑板报就是我包了的(笑)。再后来过各种节,学校的灯笼也都是我在做”。

和泥土、刻刀相伴30余年 重庆雕塑家邓刚:农村生活给了自己最好的灵感

“这娃儿不错!”当时老师们可能只是随口一说的一句表扬,却让邓刚一直记到了现在。“我觉得那时艺术就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邓刚的第一位“师父”是当时乡里的一位美术老师。“他并不是在学校里直接教我的老师,只是有时间就点拨我一下。”邓刚记得,当年在煤油灯下自己是素描、版画、油画什么都学。“从鸡蛋到家里的各种坛坛罐罐,有时我画入迷了就是凌晨三四点才搁笔。”很多年后,邓刚回想起这段过往时总会感慨,“我的基本功就是这个时候练就的。”

难忘母亲当年卖鸡蛋给他买画纸

邓刚第一次出名时才十来岁。

想方设法自学画画的他,各种写生也没落下。“那时交公粮的场景,农村喂鸡喂鸭,拉黄包车的人……我全都画过。”邓刚的名声经镇文化站很快就传到了当时的长寿县文化馆。收获肯定之余,无法忽视的是,一个农家娃想学艺术在1970年代的农村仍算是“另类”。

质疑的、笑话的都有。“和我差不多大的娃儿,不读书了也都学技术去了……”邓刚说,是母亲给了自己最大的支持。“当年,画画的纸只有供销社才有卖,2角多一张。我妈每次卖了家里的鸡蛋就去买纸。”邓刚回忆,自己也是后来才听说,因为母亲每次都会买不少,惹得卖的人都很好奇。

和泥土、刻刀相伴30余年 重庆雕塑家邓刚:农村生活给了自己最好的灵感

1983年,才17岁的邓刚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个展。他家所在的石堰文化站在镇里举办了他的个人雕塑展,看着他长大的乡亲们成了首批观众。

现在看来,当时展出的作品更多是稚嫩和青涩,但其展现出的天赋给他打开了去往更广阔艺术天地的大门——长寿县文化馆破格将他招入,专职从事雕塑创作。第二年,邓刚就开始跟随雕塑名家叶荣华开始系统学习。不到20岁时,邓刚的雕塑作品就已经相继在长寿公园、街心花园等公众场所同市民见面。

农村生活给了他最好的灵感

在县文化馆的日子,邓刚一边“上班”一边补习备战高考。1989年,他如愿被四川美术学院录取,成为了著名雕塑家、当时的川美院长叶毓山的学生。

当一个更专业、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向邓刚敞开怀抱后,他的成长、创作也驶入了快车道。1990年,邓刚才上大二就创作出了雕塑作品《热土》,入围全国美术作品展的同时还获得了四川省的“建党60周年美展”优秀奖。“这是对我鼓励非常大的一件作品。”邓刚至今都这样认为。

此后,紧扣乡土、红色两大关键词的一系列雕塑作品相继从邓刚手里诞生……

一颗颗鲜红的五角星拼在一起,一张写满坚毅、不屈的军人脸庞便浮现了出来……邓刚为它取名《星星之火》。

锃亮的铸铜材质打造的父亲与儿子并排站立,一个腰上别着象征新潮的手机,一个裤腰带里插着的还是烟袋锅;父亲头上缠着头帕,儿子则留着时髦的分头……《父与子》令新和旧的代际差格外鲜活地浮现在了观众面前,并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中收获铜奖。

和泥土、刻刀相伴30余年 重庆雕塑家邓刚:农村生活给了自己最好的灵感

和泥土、刻刀相伴30余年 重庆雕塑家邓刚:农村生活给了自己最好的灵感

“这些其实都是当年的农村生活体验给我的灵感。”邓刚说,无论是面对乡土题材,还是红色题材,自己都更喜欢从展现人物的细节、动态入手。

和泥土、刻刀相伴30余年 重庆雕塑家邓刚:农村生活给了自己最好的灵感

和泥土、刻刀相伴30余年 重庆雕塑家邓刚:农村生活给了自己最好的灵感

邓刚说,自己一直对中国革命史和发展史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也是自己数十年如一日深耕红色主题雕塑的原动力。“接下来,我也会继续扎根本土文化,聚焦红色题材,为大家带来更多的雕塑精品力作。”

大咖这样说>>

《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尚辉:

从邓刚的红色题材雕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党的光辉历程的片断。他的经历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敬仰是他们这代人的一种精神底色。群雕《曙光》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

我们需要更多优秀的雕塑作品来承载民族精神、展现时代风貌,讲好中国故事。邓刚的创作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和醇厚的乡土底色。他对技巧和各种语言的运用恰到好处。我最喜欢的是《父与子》。雕塑语言的恰当运用,人物数量之间形成的生动关系,姿态动态、形象的把握等都非常生动,这一点我非常欣赏。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魏东:

重庆美术在红色主题创作方面一直有非常深厚的传统。邓刚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员。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乡村田埂上走来,接受了系统专业教育后,又回到家乡、回到基层,坚持红色主题创作。这是他的信念和追求。

上游新闻记者裘晋奕实习生阳雨珂

编辑:夏洪玲

责编:孔令强

审核:廖异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