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猩红热同源,“食人菌”感染症何以严重致死?

2024-06-20 18:20:33 - 新京报

日本发生的“食人菌”感染症正引起广泛关注。

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统计数据,截至6月9日,日本今年报告的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俗称“食人菌”感染症)病例数累计破千,达1019例,超过去年全年的941例,创历史纪录。

“食人菌”感染症并非新病,其病原体链球菌亦不罕见,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一的猩红热,就是由同样的病原体导致。

相比之下,为何“食人菌”感染症更加严重,又为何今年出现激增?暑期将至,哪些人群出游需要注意?记者今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李侗曾。

“食人菌”临床常见,少数可进展为中毒休克

新京报:“食人菌”感染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李侗曾:日本所说的“食人菌”是链球菌的一种,中毒休克综合征是链球菌感染的少见但最严重的情况,起病急、发展快,24-48小时后就会出现休克、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日本报告的是30%左右的死亡率,以往其他国家报告的死亡率在30%至60%之间。

新京报:链球菌在临床并不罕见,“食人菌”有哪些特点?

李侗曾:链球菌最早于1874年就被记载,在临床很常见,譬如肺炎链球菌可以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产褥热也是链球菌导致的一种疾病。

对链球菌的细分比较复杂,有以溶血反应来划分的,也有根据抗原差异划分的。对人体致病的链球菌以A族为主,“食人菌”属于A族β型链球菌,这是一种完全溶血的链球菌,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猩红热的病原体和它属于同一类。

新京报:为什么同一种病原体,有些人感染后是猩红热,有些人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

李侗曾:大部分人感染A族β型链球菌后出现的是局部症状,少数人细菌入血,播散到全身多个器官,成为侵袭性感染,导致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最严重的就是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其他的病原体也可引起中毒休克综合征,由链球菌引起的就叫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

当疾病进展到这个程度,已经不完全是由细菌导致的。这是一种免疫过度反应,和流感、新冠导致的重症、白肺很像,人体在清除侵入的病原体时免疫反应过度,最终反而伤害到自身的细胞。

从临床经验看,链球菌中毒休克综合征在伤口感染的情况下发生风险更高,通过呼吸道感染一般是引发上呼吸道症状。

新京报:所以免疫力强的人感染后更容易进展为重症?

李侗曾:免疫反应的强度并不是绝对取决于年龄,也有报道幼儿和年龄较大人群出现中毒休克综合征的。

该疾病并非某地特有,有外伤者出行注意防护

新京报:链球菌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李侗曾:一个是呼吸道感染,一个是皮肤感染。大约有10%的人在咽喉和皮肤携带这一病原体,但没有症状,他们可以作为传染源。相比之下,呼吸道传播的风险更大。

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是咽峡炎,包括发热、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医生查体时可以看到扁桃体红肿、化脓,有黄色或白色的脓性分泌物。皮肤感染的症状包括红肿、疼痛、化脓、软组织感染。此外还有手术伤口导致的外科型感染,发生在产妇身上的产褥热,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

新京报:“食人菌”感染症以往流行的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今年特别多?

李侗曾:这种疾病并非某一个地区特有,美国等国家也报道过,比较高的年份每年发生600例至800例,只是日本今年比较多。

为何出现病例的增长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一种看法是跟病原体周期性流行有关,类似支原体也有大年小年;还有认为新冠疫情之后人群活动增加导致,如旅游、聚集等,根据中疾控的数据,我们5月份监测到的猩红热数量也增加了。

日本还提到,今年检测出比较多的M1UK谱系菌株,该菌株毒性和传播力更强。

新京报:暑期将近,一些打算去日本旅游的网民对疫情感到担忧,个人防护上应当注意什么?

李侗曾:儿童要注意呼吸道防护,如戴口罩等;有伤口的人,尤其是50岁以上、有糖尿病、近期做过手术等高风险人群,注意及时消毒,用纱布等保护创口,有水痘、皮癣等其他皮肤破损的人群,也要注意不要游泳,不要暴露在雨水中,一旦伤口出现红肿化脓应当及时处理。

新京报记者戴轩

编辑樊一婧校对 李立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