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青年用跑步轨迹和北京城互动

2024-08-20 15:01:15 - 北京青年报

法国青年用跑步轨迹和北京城互动

法国青年用跑步轨迹和北京城互动

法国青年用跑步轨迹和北京城互动

法国青年用跑步轨迹和北京城互动

法国青年用跑步轨迹和北京城互动

罗凡彬跑步轨迹

法国青年用跑步轨迹和北京城互动

罗凡彬的中文名字是他的中国朋友给他起的,“凡”既是踏实平凡,又是超越非凡;“彬”则是彬彬有礼的意思,“我越了解中国,越觉得这个名字很适合我。”8月初,罗凡彬没有在广渠门的家中观看巴黎奥运会的比赛,而是出门参加了在北京香山举行的22公里山径越野比赛。最终,他以2小时1分23秒的成绩获得了第六名。在中国15年,罗凡彬参与了各种大众体育赛事,包括马拉松、越野跑和斯巴达勇士赛等。

从法国米卢斯到中国北京

学汉语像“开盲盒”一样神奇

罗凡彬,1982年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大区的米卢斯。完成法国高考(lebac)之后,罗凡彬决定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年,出于对亚洲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向往,罗凡彬选择来北京继续深造。

出发前,罗凡彬对中国的认知仅限于电视纪录片以及《丁丁历险记》之《蓝莲花》中的描述。初到中国时,罗凡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生活在北京,罗凡彬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语言。他形容学习汉语的过程“就像跑马拉松”,需要极大的毅力和策略。

为此,他发明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随身携带小本记录不会的汉字,然后查字典找释义;在电脑的免费软件上下载抽认卡辅助记忆单词;他还经常主动找身边的中国人交流,以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常年运动让罗凡彬特别在意饮食,所以他最开始学会的汉语很多都与饮食相关。

初到北京时,他去一家餐馆想要点一份牛肉饭,看到服务员微笑着向他点头示意,他以为自己成功了,结果没想到上来的是一份牛肉面。“有牛肉就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我说对了一半。”罗凡彬笑称,自己学语言的体验和“开盲盒”一样神奇。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凡彬逐渐适应并深爱上了在北京的生活。课余之时,他喜欢探索北京的历史遗迹:从故宫的庄严、天坛的宁静到颐和园的秀美,每一处都让他深深着迷。

他喜欢在小胡同漫步,感受历史的厚重。罗凡彬热情地分享他用脚丈量北京的体验,“我感觉游览过程中我所踏过的每一步,都回响着古人的脚步声,我所站立的地砖之下,或许曾留有昔日帝王的足迹,这让我觉得奇妙又荣幸。”

硕士即将毕业之时,罗凡彬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体验北京的魅力,还有深深的不舍,便决定寻找机会延长在中国的居留。于是,他开始积极参加招聘会,并最终找到了一份工作,从而开启在北京长达15年的生活。

从语言学习者到运维工程师

见证中国云计算技术发展

罗凡彬外表看起来很符合他的中文名字——文质彬彬,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运动迷。他的生活中,除了充满对运动的热情,还有许多从运动中总结出的“运动赛事哲学”。

“人生就像越野赛,面对障碍,人会瞻前顾后不敢挑战自己,就会始终没有进步的动力,这个时候应该先报名一场比赛,推自己一把。”

他说的,是比赛,是工作,也是他学习汉语的经历。在学习过程中,罗凡彬逐渐领悟到了语言学习背后的深远意义,这不仅成了他生活的转折点,更为他铺就了一条广阔的机遇之路。

他在中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线上外语学习平台做运维工程师,这一行他一直做到今天。

“语言学习之于我,远非单纯地掌握技能,它还是我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重塑了我的人生轨迹。”罗凡彬感慨,“掌握多门语言,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视野,我对这个行业充满热爱,并渴望能长期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便我的具体工作并非直接聚焦于语言教学本身。”

从初入行至今,15年来,罗凡彬始终以技术默默支持着无数语言学习者,也包括他自己的梦想与追求。

罗凡彬将这项工作比喻为守护居民楼自来水供应系统的关键角色。

在他看来,保障系统的流畅运行,就如同确保每一滴水都能按需送达,既要密切关注流量的均衡与水压的稳定,又需具备前瞻性思维,对潜在的紧急情况做出精准预测并迅速响应。

随着平台发展迅速、规模扩张,运维工程师的责任越来越大。“面对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工作环境与高强度的职业挑战,我的压力也很大。”罗凡彬感慨,随着中国互联网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他的工作也“离硬件越来越远了”。

曾经数据中心与机房是他进行运维工作的“主工地”。那时,他频繁穿梭于公司和位于酒仙桥的数据中心与机房之间,亲手安装与维护服务器。

随着中国云计算技术的发展,那段与硬件亲密接触的时光已成过往。

罗凡彬见证了中国云计算技术的进步,昔日硬件的“枷锁”被逐渐打破,城市中的数据中心开始转型为更加高效、智能的云服务平台,数据要素市场成了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

“现在,我们主要通过代码来控制硬件,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我们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偏重硬件操作的工程师逐渐向偏重计算机语言的程序员靠拢。”罗凡彬说。

2013年,也是罗凡彬自学汉语的第4年,他以超出合格线85分的成绩,一次性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四级,2015年又一次性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五级。

如今,他已经能“玩转”中文社交平台,发帖记录每一次参加比赛的感受,还能在评论区游刃有余地和跑友们互动。

今年7月初,他在朋友圈“晒”出了他在软件上坚持打卡学习1550天的截图。除了中文课程外,他还在软件上学习西班牙语、日语、俄语等。

从挑战自我到见证发展

用脚步描摹北京的角角落落

语言学习和运维工作是罗凡彬生活里的双重“赛道”,而他脚下那条真正的赛道,是从法国延伸到中国,从少年时代延续至今的运动赛道。热爱运动的他,跑过很多城市坐标,见证着他每一次挑战自我的“再尝试”。

“我从初中就开始跑步,但来到中国后停滞过几年。”2017年,中国斯巴达勇士赛事的兴起,唤起了罗凡彬对跑步的兴趣,于是他在中国开启了自己的奔跑之旅。

斯巴达勇士赛是一项风靡全球的系列障碍赛,参赛者需要面对各种障碍,如爬绳、翻墙、穿越迷宫、扛沙袋等,有些障碍需要合作跨越,考验参赛者的身体素质、意志力和与团队的合作能力。

“第一次参加,我就上瘾了!”罗凡彬说,“北京没有的比赛,我会想办法到别的地区参加。”他还曾利用到美国出差的机会,顺便参加了一场当地的斯巴达勇士赛。

除了痴迷参加此类比赛,罗凡彬也是马拉松与越野跑的狂热爱好者。

跑步穿梭于北京城大街小巷的日子里,他有机会发现这座城市体育文化蓬勃发展的诸多细节。

“我备赛马拉松的习惯是每周末跑30公里,北京的二环路长33公里,非常适合训练。”罗凡彬用独属于跑者的方式丈量北京。

和很多北京马拉松跑者一样,罗凡彬也喜欢定期绕着北京的二环跑步。他发现,除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外,北京对于公共运动空间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现在护城河边修建了近13公里的塑胶跑道,对我们这些马拉松爱好者太友好了。”

除了绕着二环跑圈,跑者们还能怎么和北京城“互动”?提起这个话题,罗凡彬赶忙掏出手机,轻触屏幕,过往数年间他穿梭于北京大街小巷的跑步轨迹逐一浮现,描摹着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

提到自己跑过的线路,罗凡彬如数家珍。比如,今年元旦,罗凡彬利用跑步路线在手机地图上画出了一个大大的2024;春节,他又跑步穿梭北京城,最终“绘”出了一只兔子;七夕当天,他还刻意跑了一个13.14公里的路程,以“一生一世”来契合七夕主题。“总之,每个活动都很有趣。”罗凡彬说道。

除了手机地图上跑出来的一个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图文,罗凡彬手机里还保存着许许多多在中国跑步时拍下的照片和视频。

他从手机相册里又翻出一段在北京香山越野跑时拍下的视频。视频中,天色昏暗,但罗凡彬的声音却异常兴奋,随着镜头的缓缓转动,一部亮着灯的自动贩卖机出现在视线里,他欢呼道:“ThisiswhyIloveChina”(这就是我爱中国的原因)。

原来,为了准备8月份的山径越野比赛,罗凡彬提前一周去香山做夜跑准备。但7月份的北京还是桑拿天,罗凡彬遇到了备水不足的问题,困顿之际,他在山上发现了一部正常工作中的自动贩卖机。

“如果放在过去,设备不完善,山路夜跑遇到缺水问题是很麻烦的。”罗凡彬觉得,山路上自动贩卖机的普及,也是这座城市体育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例证,它能帮助跑步者们在跑步过程中更放松、更能纯粹地享受跑步的乐趣。

随着全民体育热度攀升,赛事服务也越发完善,“中国的斯巴达勇士赛中最让我感叹的就是比赛过程中的拍照服务。”罗凡彬在比赛中的特写照片自信又充满活力,挥洒的汗珠都一清二楚。

“这是免费的,都是实时上传的,而且还可以直接通过面部识别或号码识别挑选自己的照片,省时省力质量还高,从这些方面来说,中国的斯巴达勇士赛发展已经在世界上是很高的水平了。”

在斯巴达勇士赛的世界里,有些奖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比如三色奖牌需要参赛者参加三个里程和障碍难度不同的比赛,才能拼凑成一块完整的荣耀。

为了这块完整的奖牌,罗凡彬会飞到不同的城市参加比赛,这样的经历对他而言,早已成为常事。对于罗凡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奖牌收集过程,更是他探索未知、挑战自我的旅程。

罗凡彬一直用的微信头像是一张拍摄于云南哈巴山山顶的照片。那天,他参加了一个当地的越野跑赛事,他是第一批到达山顶的跑者中的一员,得以亲眼见证哈巴山山顶日出的辉煌与壮丽。那一刻,他觉得所有的艰辛与努力都化作无尽的感慨与喜悦。在山顶,他回望来时的路,思绪万千:“如果我没有离开我的国家来到中国,学习中文、努力训练,那这张照片就不可能存在。”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罗凡彬的故事也成为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生动例证。他用他的脚步丈量着中国的大地,也见证着中国互联网行业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与辉煌。

文/本报记者张知依实习生孟伊娜林乐澄刘程

统筹/林艳张彬

供图/受访者

责任编辑:朱佳琪(EN042)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