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保护传承历史文化 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自钟鼓楼至永定门,绵延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不仅是界定城市空间的“物理轴”,更是见证古都发展的“文化轴”。沿中轴线而行,处处可见文化的印记。
今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中有12处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这为如何打造“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形象,交出了一份生动的“东城答卷”。
以珍爱之心,传承古都文化印记
位于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已成为热门打卡地。络绎不绝的游人寻迹而来,登高远眺,欣赏街巷井然、游人如织的古都风貌。为传承好古都文化印记,东城区坚持以珍爱之心,推进老城保护复兴。
重塑古都壮美空间秩序。东城区推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保存老房、老树、老乡、老理儿不变。以北京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先后完成皇史宬、太庙、社稷坛等一批重点文物腾退,实施永定门、钟鼓楼等文物建筑修缮;完成2.7万平方米的北京中轴线绿色空间景观提升工程(东城段),实现御道景观贯通;以“绣花功夫”推动前门大街、万宁桥东侧、钟鼓楼紧邻周边、西草市沿街等地段的环境提升,复现了“古都脊梁”壮美之景,让古都风貌持续亮丽、文明文脉赓续绵延、城市魅力愈发彰显。
守护老城独特风貌气质。老街、胡同、四合院是北京独有的城市肌理,也是东城区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重点。改造提升后的崇雍大街、朝阳门南北小街与平安大街(东城段)、朝阜路(东城段)形成“两纵两横”布局,人们可以在此穿绿而行、赏游古今。背街小巷古朴静谧,45条“不停车”胡同、13条“北京最美街巷”,畅通了城市的“毛细血管”。三里河重现“水穿街巷”,风光无限好。推进“美丽院落”建设,在保留院落古朴风貌的同时,提升“庭院人家”居住品质。如此,老城胡同里的“京味儿”更浓,居民的日子也变得更有滋味了。
点亮文物璀璨历史光华。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东城区着力构建“一轴两线多片”的文物开放整体布局,创新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不久前,石埭会馆重装亮相,抖落岁月的尘埃,与颜料会馆的悠悠戏韵、韶州会馆的脉脉茶香相得益彰,共同装扮了前门会馆群落。从2023年至今,东城区引入原发地资源、实施“伙伴计划”首创政策的会馆空间拓展到10处,让老会馆迸发文化活力。不仅如此,古建艺术季演绎了古建历史与文化艺术的巧妙结合,钟鼓楼“时间的故事”展览融合了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宏恩观建设“观中”博物馆,梅兰芳旧居打造为艺术中心,茅盾故居重张开放,“蒜市口十七间半”复建为曹雪芹故居纪念馆……众多标杆性项目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焕发新光彩。
以惠民之举,丰富公共文化供给
沿北京中轴线一路向南,金秋时节,朱墙黄瓦的故宫又添几分绚丽色彩。端门前游人如织,人们期盼着通过精彩的展览感悟厚重历史。故宫书店坐落于御花园一隅,行至此处,花香与书香令人沉醉。在东城区,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已深深融入城市肌理,带给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多样文化空间装点城市。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触手可及的文化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让心灵诗意栖居的场所。在东城区,热爱阅读者可以畅游书海,190家实体书店、5条慢生活书店探访路线密织阅读网络,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指标位居全市第一;文博爱好者可以随心“打卡”各类博物馆,到故宫等国家级博物馆、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等市级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等区街级主题博物馆探寻城市记忆;戏迷朋友也能大饱眼福,来自中央歌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首都剧场等知名剧院的戏剧佳作持续擦亮“大戏东望”品牌……文化空间不仅要多多益善,还要推陈出新。为此,《东城区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若干措施》发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运营,鼓励探索新理念、新机制、新场景,力求塑造更多兼具审美意象与文化内涵的空间载体、服务场景。
多彩文化活动接续呈现。龙年新春伊始,东城区新春系列文化活动奏响序曲,龙潭庙会、地坛庙会回归亮相,“文化龙票”发起节日邀约,为百姓的年夜饭桌端上一道“文化大餐”。春日晴好,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1届大学生电影节描绘青春东城,“旧书新知 钟鼓书韵”文化市集邀人书海听涛,清明诗会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让人们畅享“东城好时节”。盛夏来临,“故宫以东 ‘艺’种生活”文旅促消费活动推出七大“故宫以东”主题产品攻略,全方位丰富文旅消费供给。秋意渐浓,东城文化月伴着天坛神乐署的“中和韶乐”而启,“我与地坛”北京书市等一系列活动持续谱写华彩,北京文化论坛则将“文化东城”乐章推向高潮。时光流转,弦歌不辍,东城区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多元文化交流激发共鸣。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开门迎好客,东城区拥抱文化“走进来”,近一年来热情接待“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新闻中心中外媒体记者、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新闻中心注册中外媒体记者等,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送酒出深巷,推动“文化走出去”,“文菁手信·礼遇东城”品牌在卡塔尔多哈书展上完成国际首秀,东城非遗文化闪耀“活力悉尼”灯光音乐节,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国际贡献力量。
以创新之力,激活文化发展动能
步履不停,继续向南,有一处观赏天坛景致的好地方。红桥市场如今在顶层打造了观坛艺术空间,点一杯咖啡,读一本好书,站在这里欣赏瑰丽的云霞与庄严的祈年殿相映成趣,可称是赏心乐事。而像红桥市场这样积极探索文化消费创新融合、助力激活文化产业动能的案例,在东城区还有很多。
文化产业空间资源集聚。东城区聚焦老城特色,推出了一批“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如前身为北京胶印厂的77文创园,原为明、清两代储存俸米粮仓的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区等,通过统筹盘活闲置低效空间资源,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同时,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园区从单纯的文化产业承载空间向文化消费复合新场景全面升级,以园区空间为依托,全面激发文化消费活力。打造文化创新融合场景,汇聚特色书店、文博空间、戏剧演艺、餐饮服务等各色元素,不断健全专业化、市场化园区运营服务体系,引入胡同里的“主理人”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逐渐成为高品质文化消费新业态的聚集地。
文化市场生态培育优化。培育健康的文化市场环境是吸引文化企业深深植根东城区的题中之义。为此,东城区推出《东城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围绕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实施十大行动。创新推出影视摄制“一卡、一册、一窗”服务机制,打通影视摄制“绿色通道”。以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为契机,探索构建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价值转化的“东城范例”。在沃土孕育下,东城区17家园区获评2023年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入选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文化产业潜能动力充沛。以文化为底色,以金融为引擎,以数字科技为动力,推动“文化+”创新融合发展的实践在东城区落地生花。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东城区持续引金融活水润泽文化发展,成立示范区服务中心、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推出全国首个示范区文化金融产品超市,持续推动文化与金融两大产业的互联、互补、互融、互促。创新实施优质文化企业“白名单”机制,通过实现评价结果与银行信贷、政府扶持政策挂钩,为文化企业融资难题提供纾解之策。2024年上半年,东城区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同比增速17.2%,位列全市首位。
北京中轴线所承载的,是一个大国首都古今交融的恢宏气象,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文脉。北京市东城区致力于把古都历史的长度积淀为城市文化的厚度,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崇文争先”理念描绘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精彩篇章。
数据来源: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树淼SN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