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新村迎“新生”背后,她把规划设计图刻在脑中

2023-10-30 08:03:00 - 澎湃新闻

工人新村迎“新生”背后,她把规划设计图刻在脑中

成元一在仔细研究滨江南段规划。 本文图片均为上海杨浦区提供

“她的脑子就像是一个GIS系统,提到杨浦哪条路、哪个地块,她的脑海中就可以自动反映周边地块的规划图包括规划指标,甚至只是见到杨浦区某一地块的图斑,她也总能第一时间识别出来。”这是上海市杨浦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规划管理科、综合业务科科长成元一在同事口中的形象。

上海杨浦区是“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成元一带领团队长期坚持“城市属于人民,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建设和治理依靠人民”的理念,积极推进规划编制、风貌保护、城市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工作,为杨浦的每一寸土地描绘蓝图。

在她的汗水与足迹下,228街坊“两万户”工人新村成为了“网红”新街区,百年工业遗址有了自己的历史建筑动态监测平台,社区规划师等专业力量也加入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

让老地方焕发新生机

今春四月,曾经的“两万户”工人新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新生。

1951年起上海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造两万户工人住宅。以沪东、沪西两个工业区为重点,俗称“二万户”,228街坊就是首批“二万户”小区。1952年8月全面开工,1953年9月全部竣工,解放前住在棚户简屋的工人终于住进了楼房,这在当时被称作“上海工人的大喜事”。

随着“两万户”住宅群人口增加,房屋和设施越发陈旧破败,四五户居民合用厨卫非常不便,杨浦乃至全市的“两万户”都迎来了大规模拆除。

而如今重新开发的228街坊老故事与新奋斗相融合,烟火气与时尚潮相交织,文化性与科技感相辉映。在这里,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健身中心、全市唯一的综合性工人新村展示馆、社区食堂一应俱全,更有创寓在上海的首家门店,内含450套标准化保障性长租公寓,为杨浦区乃至全市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品质优良、价格适中、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乐居、乐活、乐享空间。

228街坊的重生离不开成元一和其团队成员的努力。“我经历了其从三个100%完成旧改,到作为上海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开展规划调整,到整街区系统化推进项目实施,再到精细化引入功能的全过程。”成元一坦言对这块土地的感情很深。

在成元一看来,尽管这个地块上没有历史保护建筑,但全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五十年代劳模居住的“两万户”,到七八十年代的多层工人新村,再到新时代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人民住宅建设史,非常值得在规划中保留其建筑风格特色以及曾经的工人风采,228街坊也才能称为“70年持续的创新创业之家”。

用绣花功夫保护城市记忆

“要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这是成元一工作中一贯坚持的原则。

杨浦区有着“百年工业、百年高校、百年根脉、百年市政”四个百年的历史底蕴,坐拥1处历史风貌保护区,45处风貌保护街坊,22条风貌保护道路,还有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各级文物以及需要保留的历史建筑。

2017年前后,随着旧改工作的迅速推进,杨浦滨江南段即将面临全面的城市更新,新增的风貌保护要素与地区转型是否能够和谐统一,成为了成元一面临的首要问题。

经过反复研究,杨浦区将36个风貌街坊作为保留城市记忆、推进城区转型的重要契机,对滨江南段开展了总体城市设计研究工作,充分采纳风貌专家的意见,延续滨江南段历史上所形成的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格局。

在八埭头和大桥东形成两片以里弄风貌为主的集中地区,华忻坊、纺三里、上水工房等典型里弄风貌得以保存,在杨树浦路以南形成以工业遗存为主的工业遗存博览带。

成元一也积极寻求多方合作,通过空间艺术季、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小小社区规划师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多渠道、多平台向公众推介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

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历史建筑日常管理工作,成元一牵头在各区中率先建立了杨浦区历史建筑动态监测平台,通过梳理建立了全区历史建筑情况GIS数据库,将历史建筑的具体坐落、保护等级等信息纳入数据库,并开展月度监测工作,通过技术手段对全区的历史建筑现状、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

在成元一看来,自己只是杨浦城区规划建设系统的普通一员,很有幸参与见证了杨浦人民城市标杆区转型蝶变的过程,也将一如既往地坚守本职工作,画好每一笔蓝图,推动每一个项目,做好杨浦创新发展再出发的螺丝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