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来自大众日报评论员的观察与思考

2023-10-30 10:36:24 -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期,全国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各地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出炉。看山东,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主要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运行呈现持续回升、巩固向好的良好态势,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塑强正向预期的信心从哪里来?沉下心来做事的定力到何处找?如何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针对各方关切的热点问题,我们把握中央决策部署精神,结合山东发展实际,向专家问道,向企业取经,研究形势、分析问题,于10月25日—30日推出“当前经济形势观察与思考”系列评论,以期助力全省上下认清形势、把握大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继续把经济复苏的跑道铺砌得更加坚实,把高质量发展的底气蕴蓄得更加充足。

现将评论合集整理如下:

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来自大众日报评论员的观察与思考

塑强正向预期

——当前经济形势观察与思考之一

□本报评论员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各项经济数据的变化波动,各种各样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政策该不该加码,如何提振和扩大需求,怎样挖掘新的增长潜能等等,不同视角往往作出不同解读,乐观者有之,谨慎者亦有之。但说来说去,都绕不过一个关键词——预期。

预期是什么?是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与反应,是对未来形势的研判与预测。不得不承认,疫后经济的复苏,并未像一些人所预想的那样,来一次迅速的V形反弹。尽管对未来抱有期待,但不少人也确实难辨前进方向。的确,掌握经济短期的“形”不难,难就难在能否把握长期的“势”,“见人之所未见”。此轮复苏不同以往,受三年疫情冲击,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均已发生深刻变化。供需两端的恢复都需要一个过程,急是急不来的。正如年中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那样,“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从今年前三季度经济修复曲线看,情况也确实如此。如果仅因复苏一时不及预期,就悲观失望,迷失方向,不仅会落入唱空者的圈套,更会影响干事创业的状态。

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信心经济。经济发展的预期,往往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特征。它面向未来,却反作用于当下。换句话说,经营主体对“明天”的预期,决定了“今天”的行动。正向的预期,往往带来正向循环;负向的预期,则会带来负面效果。这轮经济复苏中,为什么从中央到地方,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强信心、稳预期,为什么“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原因就在于预期与增长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实实在在影响到了大到地方、小到个人的发展前景。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仅要旗帜鲜明地与各种唱空论调作斗争,坚决阻断经济走弱和预期转弱的负向循环,更要以实际行动为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创造条件。在这个意义上,实干本身就是创造一种积极向上氛围,营造一种良好心理预期。一句话,塑强正向预期,要说更要干。

塑强正向预期,第一位的是认识规律、把握趋势。波动起伏本来就是经济固有的特征,不然也就不会有所谓阶段、周期这样的概念。本轮复苏中,房地产市场欲振乏力,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收益递减,过去高速增长阶段一抓就灵的老办法,已经不大管用了。但当经济工作的重心转向高质量发展,向着价值链高端攀升所释放的增长潜能却一点也不小。数字经济的“长尾效应”日渐显现,不断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服务消费持续扩大;出口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在助推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同时,也不断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总的看,在长期的发展战略和增长潜力面前,短期的经济波动和起伏,从来都是可以熨平和克服的。以更为从容的心态,看清发展趋势,把握当下机遇,把蕴藏在诸多“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找出来,我们就能为良好经济预期的形成探寻路径、提供支撑。

塑强正向预期,关键要塑强微观主体预期。很多人一讲预期,开口就是宏观形势,讲到最后不知所云。再大的宏观形势,都是一个个小气候烘托出来的,都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塑造出来的。塑强正向预期,往往要从与微观主体有着强联系的变量入手。对企业来说,市场里的客户才是真正的“宏观”,不管风吹浪打,都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个人来讲,信心来自就业和收入,好不好找工作,就决定一个人、一个家庭对未来的预期。像当前不少地方适时开发公益岗,托底安置就业困难群体,这样的岗位多了,收入增长预期形成了,老百姓对未来的信心自然就会足起来。对一个地方发展而言,塑强正向预期就得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入手,切实把影响经营主体预期的具体约束找出来,把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烦心事揪心事化解掉。如此,才能真正激发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前进”。

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来自大众日报评论员的观察与思考

沉下心来做事

——当前经济形势观察与思考之二

□本报评论员

客观审视三季度经济数据,主要指标运行平稳,质量效益实现新的提升,经济的修复是温和的,但内生动力、社会预期的改善是持续的。总的看,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持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我们完全有理由沉下心来,稳扎稳打、踏踏实实,继续把经济复苏的跑道铺砌得更坚实一些,把高质量发展的底气蕴蓄得更充足一些。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从容冷静的定力尤为可贵。不难发现,历经过去几年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整个经济无论在需求还是供给层面,都需要重新打量审视;有效应对困难挑战的方法与策略,检验经济工作成效的眼光和标准,也都需要作出相应改变。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提振扩大内需、稳外贸外资,到强化要素保障、防范化解各类风险,一系列政策举措,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动作,也没有回避问题与挑战,有的是沉着冷静的应对、精准有效的施策和聚焦靶心的发力。这一切,都是基于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洞察、对发展大势的科学研判,本身就传递出一种理性从容的力量和信号。说到底,我们要实现的稳增长,是发展与安全相统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协调、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增长。把发展的视线投远,沉下心来,抻住劲儿,以精微之力找偏差、校方向、提质效,既是应对“波浪”“曲折”的基本态度,也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必然要求。

时代发展到今天,经济运行机制比以往更加复杂,产业成长周期大幅拉长。不久前,比亚迪在济南迎来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华为麒麟芯片在打压围堵中“重出江湖”,逆境之中突围、重压之下崛起,这都是长期主义的胜利,更是沉心做事的回报。企业闯荡市场如此,地方推动发展亦然。回头看看,像液晶屏、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与集聚,哪一个不需要长期布局,不是花个十几二十年的功夫才见到效果?一个地方从招引项目、培育产业,到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发展能级,总要一点点积累、一步步强化,往往需要前后接续努力。这是规律,也是常识。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更要心存敬畏,尊重经济迭代、进化、布局的规律,对发展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

的确,跨过高速增长阶段,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讲究深耕细作能力的时代。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所有行业都值得重新再做一遍,但融入、整合、赋能,是一个复杂的探索过程,只有摸清不同产业特点、摸透差异化需求,持续实践改进,才能最终实现高效协同、降本增效。都知道关键核心技术是发展命门,但从夯实基础研究,到构建底层技术,再到成果商用转化,需要的是对科学精神的长期坚守、持续不断的资源投入、良好的制度设计,以及产学研更加有效的衔接。研究破解这些问题,既要对未来趋势预判精准,在战略上思布局,又要谙熟发展内在肌理,在策略上解难题,如果没有机敏的嗅觉、深刻的洞察,不沉下心来细细琢磨、狠下一番实功夫,是很难驾驭这样一个复杂局面的。

沉下心来做事,根本上要有一种不受干扰的能力和素养,考验的是一个地方的定力与眼光、胆识与气魄。这几年,省内有的地方,坚持以循环思维做产业,推动上下游深度互动,最后把濒临绝境的“两高”企业,打造成了碳交易市场的头部绿色卖家;有的坚定以石化为根基,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迭代,传统产业不仅没成为包袱,反而生发出更多“新枝”。实践证明,沉下心来,腾挪空间或许更大;蹲下身来,往往能够跳跃更高。立足自身禀赋条件,科学评判自身经济素质,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激荡中保持从容,对看准的赛道,保持定力、增强耐力、提升实力,打造出来的,必将是愈加厚实的发展“底座”。

毫无疑问,“不确定”仍将是未来发展面临的常态。但只要有扎实的发展底盘,科学的分析研判,成熟的社会心态,夯基垒台、积能蓄势,我们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创造更加光明的未来。

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来自大众日报评论员的观察与思考

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

——当前经济形势观察与思考之三

□本报评论员

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人的因素最不容小觑。进一步巩固经济良好态势,实现全年经济目标任务,尤其需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期的发展环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让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释放、竞相涌流。

什么样的发展环境,才是稳定公平、透明可期的?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答案。在企业家眼里,可能是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在市场竞争中有公平感,在合法经营时有安全感,在社会生活中有尊严感;在党员干部眼里,可能是干事创业的宽松氛围,能够放下包袱,消除顾虑,轻装上阵;在创新者眼里,可能是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能够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在劳动者眼里,可能是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的职业培训、健全的社会保障,借此可以获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但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良好发展环境的核心要义十分明确,那就是能够把各类人才的优势潜力挖掘出来、激发出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力量动员起来、凝聚起来。正如党中央所强调的那样,“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一个地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占据制高点,既需要开疆拓土的企业家、术有专攻的创新者,也需要敢于担当作为的好干部、埋头苦干的劳动者。好的发展环境,无论是国际化、法治化程度,还是社会文明程度、政府办事效能,对方方面面人才的包容、支持与鼓励,都是应有之义。环境不好,企业家对未来就缺少稳定预期,自然不敢投资兴业;干部就会瞻前顾后,干事创业便会畏葸不前,政策举措再精细,执行不了,落实不下,又谈何推动发展。可以说,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人才队伍,都能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现与地方发展相融相生、同频共振,是塑强正向预期、坚定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往往由一个个具体细节构成。新的时代条件下,人们干事创业,对政务服务、政策机制的颗粒度要求更细,对文化环境、舆论氛围的包容度要求更高,对制度供给、资源投向的现实贴合度要求更紧密。拿投资来说,省外有个城市运作种子基金,不对单个项目的投资亏损进行评定,而是把绩效评价置于整个基金生命周期,操盘者尽职即免责,这就解决了因潜在投资失败而带来的问责风险,结果不仅培养了一批敢投资、会投资的干部队伍,还以投带引招来若干大项目好项目。再比如高技能人才培育,我省全面推行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工学交替,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技能学习、技能就业、技能成才之路,进而为产业基础能力持续提升,打开了更高更广空间。事实证明,环境越包容,机制越健全,服务越精细,越能吸引各类要素资源汇集流动,越能积蓄前进动能、释放发展活力,助推高质量发展“蓄水池”水位越涨越高。

经济增长是一个多变量函数。而能够让各方力量智慧同频共振的环境,必定也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生态系统。构建这样一种生态,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强调规则而不失弹性,强调包容而又重视效能。鼓励党员干部打破常规,创造性开展工作,就要结合发展实际,创新落实容错纠错机制,形成鼓励创新突破的鲜明导向,为敢闯的人“开绿灯”,为敢干的人“兜住底”;对企业家和创业者,不仅要在成长时从产权保护、市场准入、资金要素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支持,失败时也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宽容,提供东山再起的宝贵机会。总之,面向未来,用改革破除体制机制积弊,用法治固化好的经验做法,营造同频共振好环境,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必将进一步凝聚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强大底气,坚定化解风险挑战、跨过“波浪”“曲折”的必胜信心。

(大众日报记者任宇波邵方超张兆友报道)

责任编辑:贺翔    签审:吴永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