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质量发展回眸|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回望2023吉林实践

2023-12-30 06:45:00 - 新浪新闻

2023高质量发展回眸|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回望2023吉林实践

盘点2023年生态吉林,会有诸多这样的美景冲击脑海——

东有一声虎啸,震碎片片翠绿,惊了溪边小鹿的足迹。层峦叠嶂,云起云落间,那山由绿变黄、变红、变白,雪染长白;

西有白鹤起舞,莺飞草长,湖泡成片。待到风车挥舞巨臂与南飞的鸟儿作别,芦苇花落成泥,那水渐渐凝结,可见千里冰湖鱼跃;

中有黑土肥沃,东辽河畔,碧水蓝天,青纱成帐。待把这田园唱晚的旋律听到秋分时节,就盼来稻米飘香,恰是一年最令人喜悦的丰收季。

大美吉林,今年更美,有折射生态底色的数据佐证——

今年1至11月,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26微克,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立方米2微克;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84.7%,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状况连续20年保持良好。

2023高质量发展回眸|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回望2023吉林实践

2023年8月,长春北湖湿地公园花海百花齐放。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引得游客们来此地赏花游园、拍照打卡。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潘硕摄

一串串反映环境治理成效的数字,是鲜活的,也是灵动的。它弥漫在清新空气中,化作天上的白云,融入清澈的河水,蕴藏在吉林绿色发展的版图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兴则文明兴,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取得新突破的征途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道必答题。

这一年,吉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系统谋划美丽吉林蓝图,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再上新台阶。

清——水“清”河畅

查干湖水质稳定保持四类,全省19个断面水质类别同比提升

向水而居,历来是人类赓续的追求。

今年9月26日,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美丽的查干湖畔举行。

2023高质量发展回眸|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回望2023吉林实践

2023年9月,长春市南湖公园的荷花正是观赏期,放眼望去,“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的景色尽收眼底,吸引市民驻足观赏。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野摄

“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扎实走下去”……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查干湖,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省委书记景俊海、省长胡玉亭率领与会人员到查干湖南湖生态水岸,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实地察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发展工作情况,要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采取生态化措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围绕良好生态培育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聚集人气、拉动消费,坚决走好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之路,切实守护好查干湖这块“金字招牌”。

天高云淡,秋意正浓。阳光照在查干湖上,让这颗草原上的“明珠”越发耀眼。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查干湖的生态保护发生了系统全面的变化。做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的先行者、示范者、引领者,千钧嘱托奏响了查干湖生态发展动人的旋律。

近年来,松原市围绕查干湖周边重点开展生态治理,先后谋划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类项目76个,总投资73.38亿元。截至目前,查干湖周边累计还林、还湿、还草7.97万亩,整库区水质由V类提升并稳定到Ⅳ类,珍稀鸟类由239种增加到276种。“做好生态保护的‘加法’、节能降耗的‘减法’、旅游发展的‘乘法’和污染防治的‘除法’,通过上控源、下截污、外引水、内修复等措施,查干湖生态持续得到修复,水质得到提升。”松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蓝天白云下的长春汽开区富民湿地,水草荡漾,白鹭翩飞。年近六旬的环卫工人昌景文每天早早就来到这里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既是环境的守护者,更是见证者。“环境一天天变好,干起活来也有劲儿。”昌景文家在附近的泡子沿村,他见证了流经这里的新凯河由恶臭熏天到水清河畅的发展过程。

“新凯河这个国控断面是我省最后一个劣V类断面,上游沿线分布着10座污水处理厂,每天约60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河流。”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负责人说道,“这里沿岸大小污染源众多,生态基流严重不足,曾经是百姓口中的‘烂泥滩’。”

“6月份,我们对长春西部污水处理厂厂前溢流问题进行实地踏查,省厅组织相关专家作出分析,并建立责任倒查工作机制,对水污染精准施策,推动问题快速解决。”长春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治理新凯河,长春市共实施治污工程44个,投资达31.7亿元。

如何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河水的生态基流?如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与保护?如何坚持重点攻坚与系统治理相结合,点、线、面协同治理?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精细活”。

这项“精细活”,我省今年做得不错,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水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今年1至10月,辽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91.7%,同比上升16.7个百分点,饮马河流域水质大幅改善,查干湖水质稳定保持四类,全省19个断面水质类别同比提升。全省7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部具备一级A处理能力。全面消除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内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长治久清。持续强化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97.4%的城市饮用水源和87.1%的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完成保护区划定,扣除本底和异常气候影响,全省36处县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我省开展新一轮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

蓝——“吉林蓝”成常态

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4月,延边州图们市荣获“省级生态市”称号。称号的主要成色,源于“图们蓝”。

数据显示,图们市在2022年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100%。在我省东部的这座边陲小城,蓝蓝的天已经成为当地百姓幸福生活的一个常态。

2023高质量发展回眸|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回望2023吉林实践

近年来,靖宇县着手整合松花江沿岸生态旅游资源,以“保护生态与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为统领,凭借资源要素丰富、产业底蕴深厚等优势,生态旅游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图为白山湖仁义风景区风貌。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潘硕摄

在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是“图们蓝”的制胜法宝。

“我们用‘空气能’代替传统燃煤进行供热,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具有绿色环保、控制灵活、供暖稳定等特点。目前,我市已累计完成改造供暖面积16.79万平方米,安装清洁能源机组97台。”图们市委副书记、市长金哲俊说,“‘空气能’作为清洁能源供暖,实际上就是空气能热泵把热量从空气中‘搬运’至水中产生热能。”

蓝天成为图们市鲜明的生态标识,而“图们蓝”正是“吉林蓝”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1至2月,我省环境空气质量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全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攀升至90.6%,同比上升4.4个百分点,历史上首次达到90%以上。PM2.5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41微克,同比下降7微克。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吉林蓝”已经成为吉林新常态。

“我们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要点,突出抓好秸秆禁烧管控,统筹推进燃煤污染、工业污染和移动源污染治理,聚焦攻坚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相关负责人说,摸准污染“脉门”,因“病”施治,才能让天越来越蓝。

蓝天保卫战持续告捷,吉林人还有“法宝”。蛟河市新站镇北安村村民李春山今年突然发现,村里变化很大,不仅田间地头多了高高的铁塔,秸秆焚烧现象更是基本不见踪影。

“多神奇!刚有村里人去自家秸秆堆附近转悠,你掐着点儿,不出10分钟,网格员就带着大铁锹和大喇叭过来了。”老李后来通过大喇叭宣传才知道,铁塔上有摄像头,网格员盯着,画面有变化,第一时间就过来巡查,发现火情就带着灭火队第一时间扑灭。

村民口中的“铁塔”“摄像头”“网格员”,就是今年我省大力推进的秸秆禁烧“天地人”立体化监控项目。

天——租用多颗卫星遥感监控,每10分钟过境一次,在确定火点的同时,输出位置、时间、过火面积等详细信息。

地——在遍布城乡的通信基站铁塔上安装高清红外摄像装置,实现焚烧火点实时发现、实时报警、实时信息推送。

人——组建网格员巡查系统,监控系统发现火点,网格员会在第一时间收到通知并赶往火点扑灭。

严格实施秸秆全域禁烧,创新管控措施,科学实施残茬去除,秋冬季秸秆处置率达到53.5%;持续深化燃煤和工业污染治理,12台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淘汰燃煤小锅炉31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155个项目完成75个,296家重点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

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吉林蓝”成了幸福吉林常态色。

绿——向“绿”而行

全面推进“绿满山川”森林植被恢复、“林廊环绕”防护林建设、“城乡一体”绿化美化生态工程

阳春四月,微风和煦,草木萌发,正是植树造绿的好时节。

4月8日上午,省委书记景俊海与干部群众一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这是省领导连续第二年到长春市香湾公园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去年栽种的树苗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

2023高质量发展回眸|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回望2023吉林实践

在植树点,省领导与干部群众一起挥锹铲土、扶苗围堰、提水浇灌,合力栽下山杏、红枫、白蜡、直杆榆、紫叶稠李等多种树苗,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景俊海一边翻土植树,一边与身边干部群众交流,详细询问苗木品种、生长周期、日常养护等情况,叮嘱有关部门加强后续管护,提高植树成活率,让每株树苗都能茁壮成长。经过省领导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500株新植树苗错落有致、迎风挺立,成为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是我省高位推动开展造林绿化的生动注脚。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一以贯之抓下去、一代一代做下去,让绿色成为吉林最亮丽的底色。

每年4月中旬,白城会在全市范围开展万人万亩植树造林活动。截至目前,白城市2023年义务植树总面积已达11042.9亩,参加人数2万余人。

“你们看这片树林,就是我们多年来植树的结果。”白城市荒漠化土地治理中心主任纪凤奎指着一片樟子松林对记者说,这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林抵御着风沙。数据显示,随着多年来群众性植树造林工作的不断推进,白城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9.8%提高到目前的12.63%。

行走于我省的道路、河流、田野,随处可见绿树成荫带来的生机勃勃。这得益于我省全面推进“绿满山川”森林植被恢复、“林廊环绕”防护林建设、“城乡一体”绿化美化等林草湿重大生态工程。

作为农业大省,农田防护林建设对构筑农业生态屏障、维护粮食生产安全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推进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我省林业部门还于今年启动实施“林粮相长”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通过黑土地生态综合治理、绿色廊道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让农田防护林成为保护黑土地和确保粮食安全的“绿色城墙”。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

随着2023年秋季森林草原防火期圆满结束,我省胜利实现连续43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目标,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屏障安全。

这是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集中力量、精心部署、联防联控取得的丰硕成果。

转——生态价值“转”换

“千里嫩江第一湾”的变迁,是我省生态价值转换探索的一次生动实践

今年“十一”期间,大安市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接待游客3.95万人,同比增长50.76%。这座湿地公园,是嫩江因地势转折东南而形成的天然港湾湿地,是我省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

经历了清淤疏浚、退耕还湿、植被恢复、修建渠桥涵闸等多项生态保护工程后,嫩江湾从湿地沙化严重,到亭台玉立、飞鸟不绝,当下正在开启迈向创建5A级景区的新征程。

2023高质量发展回眸|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回望2023吉林实践

近年来,长春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为鸟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来长春栖息的珍稀野生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为共筑生态宜居家园发挥了积极作用。白尾鹞在长春南湖公园雪中捕鼠。徐建国摄

今年以来,白城切实筑牢我省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林草湿生态连通等项目,接续开展“三年再造百万林”“造林还湿双百万”,实施草原湿地修复治理工程,治理草原41.2万亩、修复湿地55.5万亩。

白城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按照全省‘大水网’布局,白城不仅完成124个泡塘连通工程,又启动‘引嫩入白’扩建工程,为沿线增加6000万立方米供水能力。”

充分发挥生态底色,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嫩江湾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被彻底打通,生态旅游持续升温,转换为发展的“真金白银”。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千里嫩江第一湾”的变迁,是我省生态价值转换探索的一次生动实践。处在我省西部的生态长廊,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积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为全省的绿色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举足轻重的“牛鼻子”,就是今年7月全面开工的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作为“氢动吉林”启动项目,这个项目聚合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氢能等多种清洁能源。

“按照‘绿氢消纳绿电,绿氨消纳绿氢、源网荷储一体化’全产业链设计,新能源装机80万千瓦,年制绿氢3.2万吨,年制绿氨18万吨,绿氢制备规模创目前国内之最。”大安吉电绿氢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赵楠介绍,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碳排放约65万吨,节约标煤23万吨,全力助推我省化工、汽车、农业等支柱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我省西部风电资源得天独厚,把清洁能源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大安市探索出的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新路径。

无独有偶,在大安市,45兆瓦“新能源乡村振兴工程”项目集光伏发电、生态治理、药材种植、农业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是一个“光伏+”三产融合的新能源项目。据悉,该项目同步配套建设了观景平台、景观鱼塘、站外休闲广场、光伏停车场及景观绿化等工程,力争打造吉林西部“生态—观光—旅游”景观带。通过多元化拓宽项目收入,既让乡村面貌更美,又让生态恢复更好,还让产业融合更优。

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嫩江湾畔,生态价值转换的探索与实践正在上演。

美——宜居和“美”家园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我省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今年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9%,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2023高质量发展回眸|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回望2023吉林实践

在长春伊通河拍摄的北长尾山雀。

今年初春时节,在吉林市船营区越北镇育林村二社一条公路旁,白色的塑料膜覆盖着差不多两个足球场大的地方,站在高处看,隆起的几处土堆,好似白色巧克力形状——这是一处正在进行土壤修复的工地。

“等到春暖花开,地温升上来后,土壤降解养护就完成了,接下来就可以平整土地了。”吉林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负责人说,一年前这里还是垃圾成山的“污染地块”,如今马上要成为“黄金地块”啦!

土壤修复是一个时间较长、程序较为复杂的工程。在我省,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西部盐碱地的蝶变。

金秋十月,大安市龙沼镇太平村龙海灌片一派抢丰收的热闹景象:一排排金灿灿的水稻迎风摇摆,联合收割机鱼贯驶过之处,飘来缕缕稻香。就在去年,这里还是白花花的“碱疤瘌”,土壤平均pH值为9.31,最高值10.45,远远超出常见植物可存活的正常范围。

今年我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37.3亿斤,比去年增加21.14亿斤,连续3年超过800亿斤。粮食连年增产,其中一个重要增长极,就是持续加大对西部盐碱地开展综合开发利用,使曾经的“碱疤瘌”变成了丰产的“米粮川”。

——深入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8%,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60处农村黑臭水体已完成整治42处,畜禽粪污整治专项行动共排查规模化养殖场6887家。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今年以来,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着力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小桥流水、鱼戏莲叶、曲径通幽;路旁的木质长廊里,黄发垂髫怡然自得。这些美丽景致并不是公园景区,而是梅河口市李炉乡永强村的一角。这样的农村,已然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诗与远方”,是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环境优雅、美丽宜居的现代村屯。

在我省农村环境整治的进程中,村子美了,村民富了。山,还是那片山,但绿色更浓了;水,还是那道水,但更清澈了。

今年,我省还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谋划实施“七大工程”163个建设项目,出台“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办法,印发“无废细胞”建设指南,制定实施支持长春市“无废城市”建设12条举措,着力打造典型样板。

护——守“护”多样之美

构建全省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及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今年11月,一趟千余公里的旅途,牵动人心。

11只滞留我省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它们因寒潮暴雪而错过南下迁徙的“大部队”。我省野生动物救护部门跨省护送,驾驶专车从零下10摄氏度的长春南下,历时15个小时,直抵零上10摄氏度的天津七里海湿地。这11只“掉队”的东方白鹳在这里重新回归自然,与迁徙至此的大种群会合。

2023高质量发展回眸|美丽中国的吉林样板——回望2023吉林实践

长春市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指引,努力构筑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和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的支点,做精生态旅游大品牌,塑造生态保护新典范。图为风景秀丽的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石雷摄

守护“多样之美”,吉林今年屡有惊艳发现——

今年3月,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在波罗湖保护区航拍时,意外发现一只浑身红色的赤狐,实属罕见;今年4月,查干湖自然保护区惊喜发现东方白鹳在此“安家育娃”,尚属首次;今年10月,极度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首次现身松江河林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识渐成行动自觉。

“以前还有村民捕鸟,现在却自掏腰包买鱼喂救下来的鸟,还有自发挨家挨户宣传护鸟的。”查干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杨静爽说。

当专家看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天桥岭林区今年4月拍摄的“五虎遛弯”影像后,对采取保护措施后显现的成效感到十分振奋。

该公园设立于2021年10月,面积达1.41万平方公里。设立以来,公园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整体保护和修复,支撑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人们越发频繁地发现虎豹踪迹。保护虎豹,我省研究制定防范人兽冲突15条具体措施,效果初显——东北虎、东北豹分别从试点前的27只、42只增长到现有五六十只,并呈现出明显向内陆迁移扩散的趋势。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如何保护和恢复野生动植物,我省有举措、有规划——

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构建了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持续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

聚焦生物安全底线任务,注重强化基础,促进规范管理,组织31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扎实推进日常监测和主动预警;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构建全省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及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省将全面推进美丽吉林建设,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引领区,高标准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典范区,奋力谱写生态环境保护新篇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