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弥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

2023-12-30 12:07:00 - 新浪新闻

文|丁建庭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关系。

(一)

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理想状态当然是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保持一致,但现实往往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价格指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宏观经济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回升向好,但在一些人对微观经济的感觉中,似乎感受并不突出,甚至会觉得不太好,信心不足。

今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就表示,要正确认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全面、辩证、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理性看待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

如何弥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

(二)

宏观数据反映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微观感受反映个体对经济发展的局部感性认识。

之所以出现“温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宏观数据的综合性与微观感受的局部性存在结构性差异。

例如,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物价总体变化的宏观指标,它代表了整个经济体的价格水平,但并不能反映每个居民的具体消费情况和感受。而在微观层面,个体的消费习惯、收入水平、就业状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对宏观数据的感受。因此,即使宏观数据显示物价水平比较稳定,但具体到个人,可能会感受到物价上涨的程度有所不同。

另外,统计样本的选择和代表性、数据收集和处理的方法,都会影响人们对最后统计出来的宏观数据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如果统计样本没有充分覆盖各个地区和群体,或者数据收集和处理存在误差,那么宏观数据的反映就可能不够准确或全面,从而与微观感受产生差异。

如何弥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

(三)

与此同时,“温差”也存在经济发展态势与个体现实感受之间的差异。

今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疫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宏观数据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但也要看到,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这也是很多微观主体面临的现实问题,感觉自然不会很好,可能是“阵阵寒意”。加之政策效力的传导、消费潜能的释放等都需要时间,微观主体的感受还会出现一定的滞后性。

如何弥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

(四)

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其实是提供了客观看待经济发展的双重视角。

解读宏观数据时,既要从中判断经济发展整体状况和趋势,也要正视其局限性,避免对其过度解读或误判。同时,也要重视微观个体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和真实感受。只有将这两个层面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正确认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关注宏观数据的总体趋势和微观层面的具体情况,以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弥合“温差”。同时,也要增强信心和底气,保持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

共同唱响经济光明论,不仅要深刻洞察宏观数据反映的时与势,还要敏锐感知微观个体的冷与暖,既不能因整体向好就忽视了个体困难,也不能因个体困难就误判了整体向好。

如何弥合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

(五)

从一定意义上说,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之间的“温差”折射的正是经济发展的堵塞点,也正是解决经济难题的切入点。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工作,既是为了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也是为了提振微观主体的信心和底气,从而让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同频共振”,让人们的感受与经济数据逐渐“同温”。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