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庆余年》范思辙的金项圈,吉林这些精美金器更亮了!

2024-05-29 09:40:48 - 新浪新闻

28日,“范思辙摘不掉的大金项圈”冲上百度热搜榜。相对于激烈的剧情,这个被网友目测价值30万的饰品显然更有话题性。在国人心中,沉甸甸的金项圈,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情感,述说着悠久历史的辉煌与荣耀。

吉林地处东北腹地,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反映了在吉林省境内居住的各民族与中原各民族的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关系。

夫余、鲜卑、契丹、高句丽、渤海等古代民族用他们的智慧在这片神奇的沃土上开发建设着,留下他们的生活印迹。他们积极吸收所接触的先进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又保持着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把二者融合到一起,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特点。在繁多的金器制品种类和制作工艺上可以看出,这些古代的少数民族在传承、吸收中原和周边文化的同时,又创造出各种各样富有民族特色的金器制品,在漫长的艺术历史上独树一帜,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色。

看过《庆余年》范思辙的金项圈,吉林这些精美金器更亮了!

1978年吉林省通榆县兴隆山鲜卑墓葬出土。此对耳饰是用一根金丝穿一六棱形红色玛瑙珠,然后对折拧成。两侧扭有小环,中间两股分别穿一白石管和绿玉管,上部作一个金叶和弯钩,以便佩戴。形制虽较简单,但色彩却很讲究,红、白、黄、绿交相辉映。左为陶瓷管饰,柱筒体部分以硅为主,石英粉岩熔烧制成,呈白色。表层部分铜、铝等含量与玻璃管饰相同,并与白色圆筒部分无明显的交结面,又有气孔,说明是先涂后灼烧而成的。颜色呈蓝色,是因烧结温度不同所致。右为白瓷管,以硅、镁为主。氧化镁、二氧化硅含量在90%左右,杂质较少,为滑石矿。此种矿物既可作涂料、油漆,又可作陶瓷材料。熔烧后不收缩,不变形,紧密坚硬,熔融温度较高。这说明当时鲜卑人对天然矿产资源有相当高水平的认识,知道了原料的找寻和配料,工艺技术水平相当高。通榆县兴隆山鲜卑墓葬及出土的文物,包括这对金丝穿玛瑙珠耳饰,它既有鲜明的北方游牧民族点,又能反映出受中原汉文化的强烈影响,为研究古代东北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看过《庆余年》范思辙的金项圈,吉林这些精美金器更亮了!

1981年榆树县大坡乡老河深深墓葬出土。此对串珠金耳坠系用一根金丝对折拧成“古”字形。上部作一弯钩形和桃形金片供佩戴用,中下部拧成小环,用金丝穿缀十八片“圭”形薄金叶片,下部作一个大环穿一红色玛瑙珠。此对金耳坠形制独特,制作精细,工艺精湛。金片与玛瑙红黄相映,看上去优美华贵。判断为汉代贵族女子所用,是出土金耳饰中较为精致的一对。

看过《庆余年》范思辙的金项圈,吉林这些精美金器更亮了!

1981年榆树大坡乡老河深墓葬发掘。纯金质地,手工制成。耳饰下部为心形叶片状,向上部渐收成长金丝,回折至叶片处成钩,用以佩戴。下部至叶片之间金丝旋拧成螺旋形,间横四对圆圈,似横的8字。整个耳饰金质精纯,色泽光润,形制构思巧妙,一气呵成,与当时中原地区耳坠形制有所区别。判断为汉代东北少数民族夫余族人所使用。

看过《庆余年》范思辙的金项圈,吉林这些精美金器更亮了!

1981年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墓葬出土。夫余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由夫余族人为主体建立的夫余政权(公元前二世纪~494)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政权。夫余族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联系。在榆树老河深的墓葬中,男女多随葬各种形制的耳饰,大多为金质,但也有少量银质的。这些耳饰的形制,与中原地区有别,显然是当时当地的工匠制作的。这反映了当时夫余的金银工艺制作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说明了夫余族一直与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联系。在吸取汉代金器制作工艺的同时又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

看过《庆余年》范思辙的金项圈,吉林这些精美金器更亮了!

1971年在和龙县八家子公社河南屯古墓出土纯金质地,打制工艺,通体为六瓣花形。三种大小不一的样式组合而成。第一层先用金片侧立一个圆形的花蕊,向外作六个花瓣,构成一整体。第二层即在第一层六瓣花的外沿参差重叠双层六瓣花,这层花呈三瓣六形。第三层又加饰以六组双叶和带花蕊的三瓣花,花的周围饰联珠纹。直径4.9厘米,重11克。花蕊原镶嵌水晶,花叶镶嵌着刻有叶脉纹理的绿松石。金花饰背部都有金铆钉用来镶嵌和固定。

整个金花层次清楚、繁而不乱、造型精美、作工精巧,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技术水平。从形制及工艺上看具有明显的唐代风格,这些遗物应属唐代渤海的遗存。

看过《庆余年》范思辙的金项圈,吉林这些精美金器更亮了!

长2~4、宽2.5、厚1.3厘米

1971年在和龙县八家子公社河南屯古墓出土此件文物纯金质地,成蝶形的卷草纹,通体呈椭圆空桶状,以便套在剑鞘上。分为柄首、刀鞘、刀鞘末端三部分,虽然残损但看上去做工精细,图案精美,纹饰及制作工艺上具有唐代的风格特征。

看过《庆余年》范思辙的金项圈,吉林这些精美金器更亮了!

1972年哲盟科左后旗海斯改公社,牙马吐大队社员手中征集。此头盔形状类似深覆罐,上部略收、圆唇沿下外壁有一周刻划莲花,花纹稠密,其下一周刻划弦纹。顶部应有一帽顶装饰,现已缺失,只剩余平面。头盔的形状略小,沿下有一残洞。不应该是实用器。

看过《庆余年》范思辙的金项圈,吉林这些精美金器更亮了!

此件文物于1958年扶余县西山屯金代墓出土。镶金海螺饰为金扣白玉带上装饰件,整体长椭圆形,两端有黄金圆帽,中间夹一个海螺(海螺已经残缺大半),内用一金丝外用一长方形金片连接牢固。连接至金丝在一端拧成一环,便于系挂,金帽及金片上饰忍冬草花纹,上下衬珍珠纹地。现玉带上的海螺为复制品。这是金代墓葬出土的较完整的玉带。所谓的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在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上的用玉制品称为“带銙”。

此件全带由12块长方形的玉銙、6块桃心形玉銙和一块圆首的长方形玉铊尾组成。并用金铆钉连缀于马尾带上。表面均光素无纹。带扣和带环均为纯金质地。革带是系于袍服外面的一种代表身份地位的饰物,革带上因等级不同缀有玉、犀、金、银饰物等,其中以玉最为珍贵。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