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 运河遗址与美好生活的“奇妙邂逅”
6月26日,当“何以中国·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系列网络传播活动采风团走进淮北柳孜运河遗址时,一座立体的银白色“金字塔”矗在众人眼前,同时,两台大型施工车正在两旁加紧“工作”着。
“我们现在进行的是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项目建设,整个项目占地面积为27000多平米,大棚占地面积5500多平米,建筑结构一共两层,分为上下结构。”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建设项目经理唐一民向记者介绍,该主体工程为钢结构工程,分为南部和北部,总跨度75米。
唐一民指出,该大鹏工程包括45米的悬挑结构,其下部为运河遗址保护区。“相当于整个承重结构没有落在遗址基坑基础上,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运河遗址。”
据悉,大运河安徽段全长180公里中,就包括约133公里的地下河道遗址,淮北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就是其中重要的遗址点。2001年,国务院公布该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柳孜运河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柳孜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始建于东汉,因运河的开通而逐渐繁荣,成为唐宋时期淮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重镇,“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目前,在这座“金字塔”形的永久性保护大棚之下,柳孜运河遗址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核心展示区将建在此地。
记者从施工现场了解到,柳孜运河遗址文化公园项目将采取馆园同建的模式,跃出传统文博馆运营方式,放大运河IP优势,馆园同建,开发集运河历史研学+娱乐活动+主题游乐场景的安徽首家隋唐运河主题公园。传承运河国脉,展示时代精神,塑造“水润濉溪德传千载”的运河文化旅游形象。
微风习习,带着一种夏天特有的“热烈”劲儿。在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荷塘月色趣园里荷叶几乎覆满了池塘,一只只小船接续上岸,颇有种“误入藕花深处”的意趣。
“我们现在所在的区域是大运河遗址带,道口村以大运河遗址为契机,2017年成立旅游公司,光这个荷塘月色趣园就占地500亩。这所有项目都是为了传承保护并发扬大运河文化。”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总支书记刘超介绍,目前,村集体经济包括萌宠园、玻璃栈道、荷塘月色趣园、蒙古包、服装厂等。
在这片占地500多亩的池塘之上,共有两类荷,一种是观赏莲,一种是白莲。其中白莲藕与当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该藕既可以做凉菜又可以做烧菜,既可以做炸食,也可以做藕粉等。
“除了种养荷花,这片河里还可以放养小龙虾和鱼类。荷塘月色趣园每年大约可以带来30万集体经济的收入。”刘超解释,道口村里四位大户把这五百亩土地承包,以“村+旅游公司+大户模式”将该项目共同运营起来。
靠着大运河遗址的这张“名片”,道口村连续三年集体经济获得全市一个第二、两个第一。去年,该村村集体经济突破360万,被评为淮北市集体经济壮大第一村,安徽省大运河遗址保护先进村。
因为运河两边的土地肥沃,小麦出来的品质好产量高,濉溪县于是对制种基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改善制种基地生产条件,打造50万亩标准化良种“繁育带”。
“多轮”产业项目的驱动之下,依托产业、文化、经济优势,道口村与柳孜村联动,实现产业组团式发展。构建“党总支+集体公司+村民”的财富共享新机制,共享产业项目红利,并探索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新方法,采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开发。
近年来,道口村依托柳孜码头遗址、柳江口文化园国家3A级景区,申报乡村文化传承保护项目类3个,深挖隋唐运河文化、农耕文化、民俗风情、村庄故事等资源。厚植隋唐运河文化内涵,形成农旅融合新业态,已形成“西有花海、东有荷塘”的千亩旅游景观带,形成道口特色文化。(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赵雪莉石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