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列百度词条,“大地修复师”是怎样炼成的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刘志雄长沙报道
最近,在学习强国平台的推荐频道和视频页面上,一个引人注目的词频繁出现——“大地修复师”。次日,红网时刻新闻、学习强国红视频制作基地开始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大地修复师》,记录了10位不同职业身份的“大地修复师”以匠心巧手,使矿山重披绿装、森林再添翠色、河湖又现清波的故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无论我们生活在哪里,都处在一个个大小各异的生态系统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开展生态修复,抚平“大地伤疤”,再织山河锦绣,是整治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大地修复师的故事里,生态文明解决着工业文明无法解决的问题,并纠正着工业文明的“副作用”,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位位“大地修复师”躬身大地,修复生态环境,让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工程开出朵朵生态之花。
他们的很多故事和细节,均为首次披露,不仅是湖南近年来守护蓝天碧水青山的生动剪影,更折射了湖南的发展理念之变和敬畏热爱大自然之诚。
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需要更多的“大地修复师”,也呼唤能够涌现更多的“大地修复师”。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人能当此大任呢?“大地修复师”又是怎样炼成的?
观潮君从此次报道的10个故事中,为“大地修复师”找到了三个共性特征。
【有情怀】
或是对绿水青山的热爱,或是守护母亲河湘江的职责,又或是不忍家乡满目疮痍……他们义无反顾、攻坚克难。
为了修复郴州市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生态,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生态保护修复与矿产资源规划所所长罗治勇,带着妻子和两个不足5岁的幼儿,举家搬到了三十六湾。
为了修复母亲河湘江边上的露天矿山生态,株洲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一级主任科员肖榕锋日均步行3万步以上,用脚步丈量了170余矿山,牵头修复了株洲市大大小小近400个图斑。
为了让满目疮痍的家乡矿山重现生机,宝山矿业地勘中心矿业权主管黄峥程,放弃正红火的外贸事业,即便收入缩减三分之二,也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致力于推动宝山复绿、矿山转型。
在不少熟悉的人眼里,岳阳县土地综合整治中心副主任谢岳华有“强迫症”。不管在哪,看到矿山、边坡修复工程等,他都会不自觉地观察、学习。
“用什么方式对矿山进行修复?种什么植物来稳固边坡”是谢岳华常挂在嘴边的问题,明明是快到知天命的年龄,似乎还没过“不惑”那一关。
“作为一个湖区儿女,这是我的历史使命。”生于1987年的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赵媛媛,虽然来自洞庭湖另一侧的湖北,但对“母亲湖”的爱,同样浓烈。
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洞庭湖区域的多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湿地面积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
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才会有力。生态修复之难之苦,非有情怀者,难见“花开”。
【有绝活】
破坏容易建设难,生态环境领域尤其如此。要让被重度摧残的生态重现生机勃勃,没有绝活办不成。
4公里长的株洲霞湾港曾承受沿线100多家化工、冶炼、建材企业的工业废水、废渣,几平米的土地上,就有着上百种污染物。要修复鱼虾死绝、绿藻都难寻的“五彩河”,被同行称之“天方夜谭”。
但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彭克俭凭借她对近2000种植物特性的熟悉,凭借她发现的污染水域重金属污染成因及迁移转化规律,凭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让霞湾港臭水复清、堤岸复绿,成为市民喜爱的城市生态公园。
三分之一个西湖的矿区污水、越积越多的矿坑稀泥,在常德石板滩镇,一个个废弃的石煤矿坑积着黑褐色污水,飘着硫自燃的刺鼻气味,怎么治?
湖南省城市地质调查监测所地质安全监测预警技术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杨秀煜,做了100多次室内实验,找出了有效且经济的综合方案,以中和的方式净化污水。后来,又找到“真空预压”法,终于解决了矿坑的稀泥问题。
正如网友点评“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贤人种百草”,“大地修复师”们正是凭着手中绝活,啃下了“硬骨头”、攻克了“老大难”,在湖湘大地种下了新的芳草。
【有“靠山”】
面对自然,个体是渺小的。人类生存发展至今,依靠的始终是集体的力量。
《早安隆回》中的隆回,2005年时,全县石漠化土地达60多万亩,土地“癌症”蔓延之下,怪石嶙峋的“火焰山”随处可见。
为了护住家乡水土,隆回县林业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丁伟中年白头,但真正赢下这场“林石之争”的决定性力量,是以万计的当地百姓。
王丁伟等专业技术人员找到石山造林方案后,参与造林的是当地百姓,人民群众才是治理生态的最大“靠山”。
生态修复,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一个大空间、长时间的生态治理,缺少非强有力的组织,是难以实现的。
以益阳大通湖治理为例,第一步就是要全湖的水产养殖退出,让湖泊恢复自由身;再是管理全流域内的进湖通道,从源头截断污染;最后是以大规模的水草净化湖水。
每一步,都需要党委、政府牵头组织,都需要当地老百姓配合支持,才可能完成。
在治理后期,益阳市生态环境局大通湖分局综合协调股股长刘鸿娟和同事们就像大通湖的“接力守护者”,24小时监测大通湖水质,及时掌握入湖水质情况。
跑了“接力赛”的,刘鸿娟只是其中一个代表。没有团队支持,没有队友们作为“靠山”,刘鸿娟和“刘鸿娟”们恐怕都难有今天的成绩。
再以当地人自嘲的冷水江市锡矿山为例,过去“一只白鸟飞过锡矿山都会变成黑鸟”。现已任冷水江市自然资源局总工程师的易升星,于2014年开始参与锡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成了这座矿山的“修复师”。
锡矿山的改变,离不开“大地修复师”们的艰苦卓绝,但也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时代脚步。
2010年3月,冷水江市就重拳开展涉锑企业整治,关闭锑冶炼企业75家,取缔手工选矿小作坊145处,拆除焙烧炉106座。
2013年,湖南省将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1号重点工程,滚动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将锡矿山纳入全省环境综合治理五大重点区域之一。
在易升星等一批批“修复师”的接力下,如今,“灰都”重披“绿衣”。
“大地修复师”是台前流汗的人,而他们的身后,还有无数的同事、同行和同志,以及这块土地上千千万万的百姓,在流汗的同时,也在为“大地修复师”们擦汗递水。
作者:刘志雄
编辑:文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