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大湾区44条文化遗产游径编织出闪光的文化网络

2024-08-30 04:18:00 - 广州日报大洋网

文化中国行丨大湾区44条文化遗产游径编织出闪光的文化网络

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广东省文物局报送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传承弘扬同根同源文化”项目入选入围案例。

串珠成链,沟通山海,穿越古今。这是广东用44条文化遗产游径编织起的一个实实在在、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文化网络。

文化中国行丨大湾区44条文化遗产游径编织出闪光的文化网络

2020年以来,广东省对外公布了2批次共44条游径,涵盖孙中山文化、海上丝绸之路、古驿道、华人华侨、海防史迹、西学东渐、近代商埠开放、非遗(粤剧)等8大主题。

沉浸式感受大湾区历史文化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文物局)联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推出,是指以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为纽带,以香港文物径、澳门世界遗产旧城区和广东南粤古驿道为依托,将粤港澳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串联沟通,共同展示湾区文化交融性和岭南文化特质,构建成一个极富特色和历史底蕴的文化遗产游径。

在游径建设工作上,广东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早在2018年,广东省倡议粤港澳三地共建一个文化遗产游径体系,将大湾区内的相关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串联,形成一个共同展示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大湾区游径体系。之后连续两年,广东省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文化中国行丨大湾区44条文化遗产游径编织出闪光的文化网络

粤港澳三地同文同宗、同根同源、血脉相连,三地存在大量关系密切、内涵相同的文化遗产。业内人士评价,游径将大湾区内不同城市、不同时间段的历史片段衔接起来,有助于让各文化遗产的历史坐标更加清晰,也让大湾区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更加完整和清晰。比如,在古驿道方面,岐澳古道是近代连接内地与澳门的官道和商道;在粤剧方面,三地都是粤剧发展和传承的土壤。在海上丝绸之路、华侨华人、西学东渐等多个方面,粤港澳三地也有着息息相关、共存互补的关系。

文化中国行丨大湾区44条文化遗产游径编织出闪光的文化网络

以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为例,大湾区内的中山、珠海、广州、香港、澳门、惠州、东莞、肇庆等众多城市不仅保留有当年的文化遗产,还有大量纪念孙中山的建筑遗产。游客走在这条游径上,相当于从书籍、文本中走进了“沉浸式”的时空,进入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出入的地方,自然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对文物古迹更加深入的了解。

广东省文旅厅发布的消息指出,大湾区游径公布以来,数以万计的游客踏上了游径,各大旅行社纷纷推出游径旅游线路。2021年,组织开展了“品粤剧悠长韵味传岭南曲艺精髓”体验日活动,以粤剧为主题线索;2022年,开展粤港澳青年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体验活动;2023年,推出广东文物游径地图……

由“线”到“面”游径不止于“游”

广东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讲好大湾区故事,把散落在岭南大地的文物、文化资源串珠成链,打破了文化遗产保护点状式利用的传统,既为旅游注入浓墨重彩的文化基因,又为文化精神的传承弘扬增添喜闻乐见的新方式,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名片”,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经验。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体系,沿线文物修缮及环境提升工作得以进一步深化。“深圳赤湾炮台游径”的左炮台整体环境提升工程、赤湾片区宋少帝陵环境提升工程,“深圳南头古城游径”县衙等建筑的修缮布展,阳江将游径资源点、“省保”七贤书院打造为阳西县博物馆、文创基地和研学基地,将泰安堡打造为红色文化展馆,肇庆开展的游径资源点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羚羊峡古道清风阁摩崖石刻、东禺梁氏宗祠、崇禧塔、元魁塔等相关修缮保护工程及环境整治项目,惠州游径资源点、“省保”东湖旅店的重新修缮布展等,都颇具新意,为文物保护利用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游径也成为多彩文化活动的枢纽。清远市在游径资源点上岳古村举办农民象棋赛,在陂角村和高岗社岗下村举办佛冈乡村春晚。揭阳在游径资源点组织开展如书画展、古乐器演奏等主题活动,参观人数超100万人次。珠海市策划“串珠成线——珠海市历史文化游径”流动展,制作与游径相关的文创产品如瑞芝祠书签、中山纪念亭钥匙扣等。

游径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也步调一致。中山将游径建设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打造以移动端为主,线下手绘地图为辅的游径智慧导览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中山”。佛山把游径规划建设写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佛山市博物馆之城规划》《佛山市全域旅游规划》等专题规划,提升游径建设可行性、针对性。东莞把游径建设纳入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重点,打造体现东莞城市精神灵魂和核心特质的活力历史街区。肇庆市将打造“文化遗产游径”纳入《肇庆市实施旅游振兴三年(2019—2021年)“十大行动”计划》,设置游径标识牌,为游客提供游径线路、文化遗产、景区景点、公交站点、停车场地、公共厕所以及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信息。

科技赋能一目了然让文物“活”起来

如今,市民和游客走到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的粤海关旧址前,就能看到一块清晰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标示牌,以及在人行道上镶嵌的几块方形的铜质游径标识。早在2021年底,广州越秀区就已建成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标识系统,在15个重要资源点安装设置,让市民游客都能够一目了然,清晰了解区域内文化遗产资源点的基本信息和分布情况。在粤海关旧址不远处的人民桥桥底,还专门开辟了“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信息服务总站”,以图文、视频等方式介绍展示游径的由来以及线路、遗产点及相关历史信息、故事。通过智慧导览,公众可以在触摸屏上查询各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线路的信息,并通过展览信息的指引到各游径点实地游览。

专家指出,文化遗产游径具有线性主题鲜明但遗产资源点状分布分散的特点,通过设立信息柱或标志牌等方式构建统一标识系统,有助于打破文化遗产的空间物理隔离,凸显游径的线性文化遗产特性,进一步增强游径的可读性和故事性。针对不同主题游径,还设置了专门的颜色和标识图形以便区分。

广东省还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径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视觉识别系统。游径体系的图形标识为三重海浪的叠加,以广州历史悠久的市舶制为设计的概念来源,寓意粤港澳大湾区因海而生,与海共荣,也象征大湾区内粤港澳彼此相邻、紧密融合的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也突破了物理空间的区隔。“广东文物主题游径地图”小程序在2023年11月升级到2.0版本。进入该小程序,网友可以看到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8大主题、44条游径地图以及250多个资源点,涵盖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7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广东还通过数智化技术,对游径文化遗产展开数字化“串珠成链”,让更多游客通过“云游”方式走读游径,读懂湾区。

2019年以来,除了44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广东还公布两批共70条历史文化游径、4条广东考古游径,涵盖广东人文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数百个。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的出台,让文物“活”了起来。“文保单位”不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一处处遗址,它们跨越时间、空间,在广阔的大地上互相呼应,折射出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奋斗与追求,故事跃然眼前,情感氤氲而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图:广东省文旅厅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