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四重”奏 | 九龙坡区民主村:让城市的主人自己做主
央广网重庆11月1日消息(记者陈静实习记者邹巧)“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民记住乡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10月31日,“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重庆市九龙坡区民主村,一抬头便能看见贴在居民楼外的宣传标语。
谁是城市的主人?或许,在进行城市更新改造时,这才应是城市规划建设者应当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不说空话,只干实事
“当初要进行改造的时候,我们大部分居民都认为这是一句空话。”面对老旧的小区、脏乱的街道、违建的棚屋,民主村社区居民彭其碧当然也渴望进行改造,但要如何进行改造?改造哪些?改造成什么样?又成了她心中疑虑。后来,几十次的“三师”进社区院坝会不断为她答疑解惑。
“三师”进社区,即让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深度参与社区规划建设及治理运营,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真实的改造需求,宣讲城市及社区规划建设有关政策。
通行道路脏乱差、违建棚屋影响安全、建筑外墙破烂不堪……一个个困扰居民日常生活、居民渴望进行改造的问题被收集了起来。后又经过居民决议、区级决策等流程,合理区分先后缓急,逐步完善社区改造设计方案。
2021年,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与毗邻社区一体设计、整体打造,保留建筑31.6万平方米,改造11万平方米,拆除危房4.3万平方米,提升配套环境9万平方米,新建(改造)拓宽道路5公里。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于2023年4月开街。
“确实很不错。改造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环境变好,以前的‘臭水沟’被填了,还在上面修了流水景观和建设渠社区公园,大家没事的时候都会过来玩。”彭其碧说道。
保留记忆的同时,注入活力
民主村社区始建于20世纪50至90年代,是原国营建设机床厂的配套家属区。2009年8月初,建设厂整体搬迁,民主村却停留在了原地。
对于几代都生活在民主村的居民来说,民主村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承载着自己无数青春回忆与生活印记。“因此,我们放弃了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做法,确定了‘留、改、拆、增’的综合更新模式,保留原有建筑、街巷肌理,让改造后的民主村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社区元素。”九龙坡区城市提升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锋表示。
“留”住本底,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苏式红砖楼、与居民共同生长的百年黄桷树、有着文化印记的建设诗刊等被一一保留。
“改”善品质,改善居住环境和品质,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拆”出空间,腾挪空间,发展新功能、新业态、新场景,引入一批具有“新青年、新潮流、新消费”特点的商铺入驻,为民主村增添活力。
“增”强功能,补齐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构建完善居住小区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去年11月,民主村二期改造也开始进行了。潘锋介绍,“二期主要针对居住区进行改造,将通过配套完整公共服务实施、增添多样生活场景等举措,打造现代社区,提升居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