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山外贵州人|熊志斌:做一棵茂兰深山“抱石树”

2024-03-01 09:24:00 - 新浪新闻

山里山外贵州人|熊志斌:做一棵茂兰深山“抱石树”

[人物简介]

熊志斌,1968年出生,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高级工程师。1994年大学毕业以来,扎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无悔人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西南野生动物研究基金等10多项科研课题,在《生态学报》《动物学研究》《热带地理》《贵州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曾荣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个人称号。

提要: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树抱石”奇观,即树木的根系把脚下的岩石紧紧包裹住,树石合一,成为“抱石树”。扎根茂兰保护区29年的熊志斌,正是一棵这样的“抱石树”。

冬日暖阳,带上照相机,熊志斌又向深山进发了。

“我还有5年就退休了,时间宝贵,现在全身心地投入到茂兰珍稀物种照片的拍摄工作中,希望拍摄到更多的物种。”55岁的熊志斌信心满满地说。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熊志斌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拍摄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并定期对团队成员开展培训。

山里山外贵州人|熊志斌:做一棵茂兰深山“抱石树”

熊志斌(前)与同事正在巡山

过去10年里,他历经千辛万苦,共计拍摄到隐藏在深山密林中的600种种子植物和50种动物的照片。

我本山中人

拍摄物种照片,对于熊志斌而言,早已不是陌生的事情。

巡山护林工作单调枯燥,为了让工作变得有趣,又能记录保护区的物种,2002年,熊志斌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4万元,购买了一台相机和4种不同类型的镜头。

“如果没有这些设备,我无法拍摄到高像素的叉脊天麻照片,也无法捕捉到鸟类新记录种——灰头麦鸡和钳嘴鹳的精彩瞬间。”熊志斌拍摄的钳嘴鹳照片,在2018年贵州省鸟类协会举办的动物摄影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并被贵州省科技馆科普宣传所采用。

山里山外贵州人|熊志斌:做一棵茂兰深山“抱石树”

熊志斌拍摄的钳嘴鹳

“我原本就是来自大山的人,喜欢在大山里行走,这是我的价值所在。”熊志斌微微一笑,并不觉得在大山里到处奔波拍照是一件辛苦事。

熊志斌出生于黎平县尚重镇山区,那里森林密布,古木参天。在林区长大的他,从小对森林充满了感情。

1990年,熊志斌考入原贵州农学院林学系。大学4年,他专注于植物分类和野外识别。1994年大学毕业,原省林业厅招聘从事保护区管理的人才。熊志斌第一时间报名,被分配到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这一干,就是29年。

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树抱石”奇观,即树木的根系把脚下的岩石紧紧包裹住,树石合一,成为“抱石树”。

熊志斌正是一棵这样的“抱石树”。29年来,他扎根茂兰保护区,守护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发现新物种记录,从事科学研究,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无悔人生。

擦亮“地球绿宝石”

荔波有“地球绿宝石”和“全球最美喀斯特”美誉,茂兰保护区是核心部分。

山里山外贵州人|熊志斌:做一棵茂兰深山“抱石树”

荔波小七孔景区卧龙潭

20世纪90年代,地处荔波深山的茂兰保护区交通闭塞,通讯落后,巡山护林依靠徒步完成。

熊志斌已经记不清自己走过了多少山路,穿坏了多少双鞋。

有人以为,在保护区工作,就是巡山护林,“整天游山玩水”。事实上,保护区的工作还包括植树造林。

茂兰保护区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2000年,茂兰保护区在实验区实施珠江防护林工程,熊志斌和另一位同事一起负责保护区内草坡的造林工作。

茂兰保护区90%是喀斯特森林,草坡和灌木相对较少,草坡成为当地村民的牧草场。

山里山外贵州人|熊志斌:做一棵茂兰深山“抱石树”

茂兰保护区

要把仅有的草坡变成森林,需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解决耕地补偿、劳务费支出以及工程质量等问题。

白天,熊志斌和同事带领村民一起上山植树,晚上还要召开村民会议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工作很辛苦,累得吃不下饭,但是一想到为大地植绿,心头是甜的。”熊志斌说。

经过3年努力,茂兰保护区成功营造了1万多亩马尾松林。如今,这些马尾松已经成林,郁郁葱葱。

发现新物种30多种

巡山护林和拍摄动植物之外,熊志斌还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

1997年,他开始负责实施“蛇雕繁殖生态研究”项目。

“在茂兰保护区,找到蛇雕并不是难事。但是,要发现它们的筑巢地却相当困难。平时看到的蛇雕都是高高盘旋在空中,时而落在悬崖上,时而停留在山顶的大树上,没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熊志斌说。

为了找到蛇雕的筑巢地,熊志斌走遍了茂兰保护区的山山水水。“只要是蛇雕活动的地方,我都会蹲守3至5天。”

有一天,熊志斌从保护区村民那里得知,拉内村后山曾经出现一种老鹰,他断定这应该就是蛇雕。

经过5天的连续跟踪观察,1997年3月28日,熊志斌终于发现了两只蛇雕正在悬崖边的大树上筑巢。

接下来,熊志斌通过望远镜对蛇雕进行观察和记录。每天早上天亮前到达观察棚内,天黑蛇雕归巢后才下山。在长达50天的观察期间,熊志斌不分天晴下雨、不顾蚊叮虫咬,一直坚守在观察岗位上。

2000年,他的研究论文《蛇雕繁殖生态的初步观察》在学术期刊《动物学研究》发表,为茂兰保护区的蛇雕繁殖生态研究奠定了基础。

山里山外贵州人|熊志斌:做一棵茂兰深山“抱石树”

熊志斌拍摄的钳嘴鹳

这只是熊志斌从事科研工作的一例。

2013年,担任保护区科研科负责人的熊志斌,重新启动茂兰兰科植物的资源调查。这次调查,扩展了调查范围,新增了草坡、山顶等植物类型的环境调查。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了天贵卷瓣兰、坡参、香花虾脊兰等物种。

山里山外贵州人|熊志斌:做一棵茂兰深山“抱石树”

荔波金丝桃

这些年来,熊志斌带领团队总共发现记录植物33种、动物5种。

“茂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熊志斌介绍,在持续的调查和研究中,保护区不断更新着生物多样性的数据。2016年前,茂兰保护区有记录的维管束植物只有1820种,而到了2023年,经过大量实地调查,这个数字跃升至2676种。 

海报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方年玉

文章来源2024年《当代贵州》第07/08期

编辑陈香琳

二审刘跃

三审吴文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