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至2020年,我国国际重要湿地面积呈小幅增长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我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目前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有64处,范围面积732.70万公顷,其中内地63处,香港1处。6月1日,国家林草局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2017-2020年监测情况》,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至2020年,63处国际重要湿地内共完成湿地恢复34272.27公顷,其中,2018年湿地生态恢复面积最大,为13884.65公顷,2019年恢复面积最小,为2479.29公顷。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按照《湿地公约》关于开展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监测的有关规定,国家林草局于2009年开始组织开展内地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工作,2018年起,实现对内地国际重要湿地全覆盖连续监测和评价,监测内容包括湿地面积、水源补给、水质、富营养化、湿地植物及植被、湿地鸟类、外来入侵物种、湿地利用、主要威胁等方面指标,并定期发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
从湿地分布来看,内地63处国际重要湿地中,内陆湿地48处,近海与海岸湿地15处,分布在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黑龙江省分布最多,达10处。
根据监测结果,2017年至2020年间,国际重要湿地面积呈小幅增长趋势(不计2020年新增的7处国际重要湿地面积)。2017年湿地面积为320.18万公顷,2018年湿地面积为325.96万公顷,2019年湿地面积为338.71万公顷,2020年湿地面积为372.75万公顷。2017年至2020年间,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内的湿地面积增加52.57万公顷。
水质方面,国际重要湿地的水质总体良好。2020年,开展水质检测的国际重要湿地中,内陆湿地地表水水质为Ⅰ类的5处、Ⅱ类16处、Ⅲ类14处、Ⅳ类9处、Ⅴ类9处;近海与海岸湿地水质为Ⅰ类海水的3处、Ⅱ类海水的4处。根据连续监测情况,各国际重要湿地水质状况总体保持稳定。
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至2020年间,我国湿地植物种类逐年增加,共增加5科42属144种。2017年湿地植物约有187科811属2114种,2018年湿地植物有187科812属2139种,2019年湿地植物有189科834属2186种,2020年湿地植物有192科853属2258种。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至2020年间湿地植被覆盖面积有所减少,共减少13.46万公顷。其中,2017年湿地植被覆盖面积为173.94万公顷,2018年湿地植被覆盖面积为165.88万公顷,2019年湿地植被覆盖面积为173.26万公顷,2020年湿地植被覆盖面积为160.48万公顷。
此外,在湿地鸟类分布的情况上,2017年至2020年间记录到的湿地鸟类种类增加2目2科20种。2017年记录有湿地鸟类12目34科240种,2018年记录有湿地鸟类13目35科244种,2019年记录有湿地鸟类14目35科263种,2020年记录有湿地鸟类14目36科260种。
在外来植物入侵方面,2017年至2020年间外来植物入侵面积逐年增加,共增加21357.2公顷,互花米草是主要的外来入侵物种。2017年外来植物入侵面积约为5000公顷,2018年入侵面积为17274公顷,2019年入侵面积为24911.29公顷,2020年入侵面积为26357.2公顷。
编辑刘梦婕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