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2024-10-10 16:21:00 - 新浪新闻

10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陈先达因病不幸逝世。

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陈先达教授与北京日报的缘分,既深且长。

自1952年北京日报创刊以来,陈先达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40余篇。

读书、写作、讲课是陈先达最大的爱好。他曾说,“我一生教书,最大的收获是心态永远年轻,因为我永远和年轻人在一起,永远与书为伍,增加知识,更新脑袋。对我来说,教书育人是最快乐,也是最适合我的工作。”90岁后,陈教授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笔耕不辍,佳作频出。

本文分享陈教授近年来在北京日报上发表的几篇代表性文章,借以表达深切缅怀之意。

1

2023年11月24日北京日报《京报读书》——全文:社会进步应该包括道德进步

摘要: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自然界的发展我们称之为进化,社会发展我们称之为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应该是总体性概念,它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文文化的发展等,当然也应包括道德的进步。

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2

2023年4月24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半篓废纸半拙文——我的学术之路

摘要:

我确定自己的学术方向是在人民大学,它几乎占了我整个一生。在人民大学大体上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1953年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到1980年,属于接受哲学教育的启蒙时期;从1980年至今为独立研究探索时期。这两个阶段当然无法截然分开,它有一以贯之的东西。无论是国家困难时期还是我个人有点儿坎坎坷坷,都没有动摇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但从我写作的关注点和风格来说,确实发生了变化。

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3

2021年10月11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谈历史的价值评价与道德评价

摘要:

历史的价值评价包括很广泛,但核心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道德评价。在社会生活或历史的写作中不可能排除道德的评价,不可能像气象预报员报告天气一样。因为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你面对这些事不可能没有感情的参与。所谓客观性,只是对事的要求,而评价往往具有倾向性。事实的绝对客观性很难,但必须提出事实的客观性要求,否则就没有历史科学。但价值评价的中立性是不可能的。在处理两者关系时,价值评价的对错是非应该以是否以事实为依据作为判断。凡是与事实不符的所谓评价,往往是主观的偏见。如果历史不具客观性,那历史书写的根据是什么呢?历史评价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4

2019年4月15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理论工作者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学者,我们应该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5

2018年5月7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马克思与生活

摘要:

马克思及其思想并非遥不可及,也并未过时,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对自由与任性的态度、对命运的态度,还是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及职业选择等,都可以从马克思及其思想那里获得启迪。因此,我们说追寻马克思,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经典著作,就是要掌握和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6

2018年1月22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

摘要:

从学术上说,我的确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今年88岁了。十年前,有人问我高龄,我回答说:年方三十。现在问我,我回答说:不惑之年。我说的是学术年龄——真正坐下来从事学术工作,也就是这四十年。

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7

2017年8月28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衡量观念更新的尺度不能模糊

摘要:

观念是变化的。在社会发展中,先进的观念往往是引领变革的思想前导,而僵化保守的观念则是阻碍社会前进的思想绊脚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必须反对陈旧落后的过时观念,防止它们在价值观念要更新的口号下复活。

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8

2016年2月15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问题导向”思想方法的精髓是什么

摘要:

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应该重视学习历史。任何一个哲学概念抽去它的历史内容,都是僵死的。我们要重视历史学习,但更要重视正确的历史观。历史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历史提供的是经验和教训,而不是现实问题的答案。

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9

2014年9月22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学术不玩弄概念

摘要:

近些年来,我在评审和指导博士中发现一种倾向,就是有的人认为,离现实远点、更远点,学术性强就是一篇好的博士论文。博士论文要有学术性,这是天经地义的,在学术上一文不值,无所言说,这种论文写它干什么?但学术性是否就是在概念中翻跟斗,不知所云呢?当然不是。学术性是追求真理性。真理离不开概念,但真理并不是从概念推演中获得的。学术不是玩弄概念,不是纯逻辑推演,而是来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的具有真理性的研究。

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10

2014年7月14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历史眼光与历史的长度不可分

摘要:

历史眼光与历史的长度不可分。要有远大的历史眼光,必须懂得历史的长度。具体事物的变化可以是迅速的,可以日新月异,但一个国家的历史演变进程是长期的。考察历史与考察具体事物不同。世界历史的尺度是以数十年,甚至以数百年为单位来衡量的。资本主义的兴起,大国的崛起和兴亡都经历了一个长时段。荷兰、西班牙、英国、日本、德国、苏联的崛起和衰落都经历了一段时间。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也经历了不短的时间。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十年二十年的变化甚至可以略去不计。中华民族复兴是百年大计。从鸦片战争以来已过了一百七十多年,从解放以来已过了六十多年。我们仍然期待两个一百年,建党一百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有更大的变化。

送别、缅怀!重温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