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能源和生态环境全国统一市场:路线图已划定 地方壁垒仍在
五大全国统一市场,其中两个都与“双碳”紧密相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10日对外公布。《意见》提出打造五大全国统一市场,其中两个都与“双碳”紧密相关:能源市场与生态环境市场。
业界人士认为,上述两大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健全,尤其是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
在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方面,《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
具体来说,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在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基础上,健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规范油气交易中心建设,优化交易场所、交割库等重点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
稳妥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研究推动适时组建全国电力交易中心。进一步发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作用,推动完善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利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从能源产品的特性出发,不同品类的能源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替代关系。《意见》提及的油气、煤炭、电力等组成了我国能源的主要供应体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其替代作用,对于我国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个别发电企业、地方提出了自身的碳达峰目标,承诺不再新建火电,但是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如果新能源电力的增长不能满足新增用能需求,那么它们必须要承担社会服务功能,这就要提前统筹考虑多种能源之间的关系。”王永利举例称。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石油产品的市场化交易相对成熟,但是天然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这主要是由于两种产品受众群体、使用场景的差异所导致的。由于涉及居民生活、农业等民生行业,天然气价格普遍受到较为严格的政府价格监管,中间企业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煤炭方面,林伯强表示,尽管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已经设立,但是受到地方保护的影响,煤炭交易、流动运输并不总是自由畅通,甚至存在故意抬高产品价格的现象,这也解释了为何《意见》强调要推动完善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
林伯强认为,《意见》的出台指明了“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建设方向,成效关键在于地方如何执行。只有各地积极落实中央的相关要求,包括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煤电价格联动、高耗能电价约束等措施,才能为打破省间壁垒、建立互联互通的交易市场奠定必要的基础。
王永利表示,市场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能源电力领域,它首先可能体现在取消工商业电价“天花板”,再根据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逐步放开民生等领域的价格限制。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突破体制、市场、行业、政策、技术等壁垒,因此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
《意见》要求,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
具体来说,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探索建立初始分配、有偿使用、市场交易、纠纷解决、配套服务等制度。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比来看,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出于能源产品流通的便利性,更多是体现在标准化能源产品的全国性交易。但是,各地生态环境质量和水资源禀赋不同,实物交换成本过高,因此建设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更多是体现在生态产品价值的全国性交易。
王永利认为,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之间存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市场不完善,部分地区对于用能造成的污染不能执行严格监管,那么此处的用能成本将被压低,劣币驱逐良币,最终造成市场价格和供需关系的扭曲。
“我们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靠,那么就要承认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合理性,不能让所有地方对有耗能、有污染的产业一关了之。但是,如何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平衡,这就需要一个有序的全国生态环境市场,通过成熟稳定的交易机制,发现价格、优化布局。”王永利说。
与此同时,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也是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三棵树董事长洪杰建议开展双碳标识产品认定,鼓励发展绿色消费、绿色制造。他认为,绿色消费升级会带动绿色制造升级,绿色产品研发则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导致企业将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经济绿色转型升级的重任。不过,目前绿色产品认证缺乏完善体系,市场上绿色产品标识较多导致消费者容易产生混淆,不利于推广真正的绿色产品和培养企业绿色创新积极性,阻碍我国绿色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洪杰建议,构建并完善统一权威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广“双碳”标识认定标准,鼓励生产企业对绿色消费品进行“双碳”认证。通过科技手段对产品进行赋能,引领行业发展,并对通过“双碳”认证的企业给予税收、贷款等补贴的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转型期,加之疫情影响,消费成为经济恢复的薄弱环节。亟待立足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激发消费潜力和活力,尤其是绿色消费的需求潜力,这对于促进“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