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算力?计算星座?乌镇这场演讲“上天”了!
今天,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进入分论坛时间。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带来的《无尽的计算:从AI到产业变革》演讲抛出了一个个“超越地球”的大胆设想,“太空算力”、“计算星座”到底怎么玩?王教授的演讲有趣又有料。
演讲节选分享如下:
大家都知道,在人工智能时代,算力的成本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实际上决定了我们创新的成本,所以已经不是简单经济学上的东西,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创新的理解。
但是有一个事情还是非常有意思的,1971年有了地面上的第一个集成电路,但是实际上第一次把集成电路用到计算上是在太空发生的,所以阿波罗登月计划是第一次把计算,也是第一次把集成电路带到了太空,如果一定要追寻集成电路是哪里来的?实际上是在太空理解的,大家看到的这张图就是有6个晶体管的IC。上面有8个电阻,整个阿波罗的导航计算机用了16000多个晶体管,所以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1971年我们地面上的处理器只有2300个晶体管的时候,其实早在那几年以前,阿波罗登月计划已经把有超过16000个晶体管的计算机带到了太空,所以你一定要说我们今天的集成电路从哪里起源,从哪里发起?实际上是从太空发起的。
后来有人总结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唯一的一台计算机在阿波罗飞行过程当中没有出过事故,让人相信了IC还是可靠的。
今天作为做云计算的人有一个非常困惑的地方,我们讲了那么多年的云计算,实际上我们的计算是在地面上,对我来讲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把计算带到太空?因为那里有更多的需求,所以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在2023年的时候,大概在太空上,有7700多个在轨的卫星,最大的变化是在下面的几年,可能是三年,可能是五年大概会有8万个卫星在上面,会有10倍以上的卫星在上面,这个是非常非常大的数字和变化。
但是真正的困惑是什么?太空的算力是远远不足以来满足这些卫星对算力的需求,所以表现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是数据传不回地面,无效的数据多,遥感卫星拍了不该拍的照片都是云层,很重要的事情是数据的时效差,这个就是为什么到今天为止遥感卫星还是很难在应急的救灾情况下起作用,时效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把计算带到太空去?这也是之江实验室在做新一轮的5年规划的时候提出了我们应该做一个计算星座,大家都知道今天卫星只有通讯、导航、遥感这三类卫星,自然我们会问一个问题,是不是会有第四类卫星出来?我们叫计算卫星。
同样今天卫星像所有的遥感卫星,在天上都是独立的,唯一的通讯是跟地面通信,所以自然我们会有一个问题,就像当年PC被互联网连在一起的时候,自然有同样的问题,这些卫星是不是能够互通互联?这个是计算星座最基本的出发点。
但是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今天的现状还是非常的有挑战,单个卫星的算力都是以T为计,而且是以非常小的T为计,甚至从0点几个T到几十个T不等。简单的问题是以后每颗卫星的算力是不是以P来计?这就放大了1000倍。
同样大家都知道今天天上有那么多遥感卫星,在这个行业里面有一句话“看起来很多,用起来很少”,就是因为卫星在天上是运动的,你在任何一个时间都不能保证那颗卫星是在你要它到的地方,所以这个时候只有让不同的卫星能够互联互通,才有机会总是有一颗卫星在你所需要的地方。
这里面很难的地方是什么?就是怎么让不同人拥有的卫星能够联网,就像当年互联网把不同人的电脑,通过互联网被连在一起了,而不是靠一家公司或一个机构把所有的卫星都发射。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讲到了关于机制体制的创新,牛顿一直困惑的就是他说的三体问题,这个问题很简单,解起来很复杂,到今天无解。
只有两个物体的时候关系是非常容易描述的,当有三个物体的时候到今天为止是没有解的,用一个直观的话来讲就是今天大家很困惑,为什么太阳系是稳定的?尽管只有一个地球和月亮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容易描述,但是多了一个太阳的时候其实它们之间的关系到今天为止都是很难描述的,但是太阳系还是在我们不能清楚的描述它的时候这么稳定的工作,所以三体问题本质上讲的是说有三个以上的对象在一起工作的时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而计算星座就是希望把不同主体的人、事物搞在一起,所以我们就把计算星座叫三体星座。
当然你看到的就是跟我们合作的机构,这可能也是可以看到的第一次有那么多不同的主体,可以为一个星座工作,今天要问这个星座是谁的?就跟当年互联网一样就是大家的,这也是唯一的一种机会,我们可以在很快的时候把这个计算星座能够真正地成立。
当然最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只要当你有一颗星的时候也可以在这个星座上发挥价值,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在非洲,在世界其他的地方,可能一个国家也只有能力发一颗星,但是大家知道今天单颗星很难发挥作用,我们希望有三体计算星座以后一颗星也能发挥它的作用。
但是带来的产业变革非常深远,除了计算的变革大家都会重新发现,卫星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在三体计算星座上我们会用计算来形成新的设计,同样的能不能用3D打印的方法完成卫星的生产?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做完这件事情,大家可以设想一下看,卫星的生产也会发生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卫星生产的车间也不会像今天那样。
总结一下,我们今天开始,如果都能做完的话,我们也希望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计算的星座,而且能够像过去互联网一样是有全球不同的机构来共同完成的,这也是浙江可以为世界做得最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采制:“内啡肽”战队
编辑:郑小梅
责编:姜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