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羽扬:文化为脉 助力北京乡村振兴——以长城城堡型村落保护发展为例
2023年年底,“从历史向未来——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行。2023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岁末盘点之际,汇聚关注、支持、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专家学者,回顾北京建都870年以来的历程,展望新时代名城保护发展。
汤羽扬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一项重要的工作部署,乡村振兴战略非常明确地提出下一步工作的三个关键词——全面、特色、改革。北京的乡村虽然没有北京城区那么亮丽,但确实是北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北京城市周边星星点点的村落在北京历史变迁及生态环境保护发展中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次想跟大家简单说三个方面的话题——一是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需要得到关注;二是长城城堡型村落具有突出价值特色和活化利用潜力;三是长城文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带动作用。在长城文化对区域的带动方面我们做过一些调查和项目实践,简单说说几个方面的想法。
01
在北京名城保护体系中
传统村落的活态保护需要得到关注
我参与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讨论,其中很好的一点是《条例》明确了名城保护的范围是整个北京辖区,而不仅仅是老城或是城区。保护对象中的第五项明确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还特别提出古村落、古道、山水格局等均作为保护对象,明确了保护名录制度。
放在全国69万座村庄来看,北京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的数量非常的少。在已经公布的1-7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北京仅有6处,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仅1处,即密云区古北口镇。古北口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也是长城发生战事最多的关口,古北口镇政府就在长城脚下。在已经公布的1-6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北京有26处,其中三分之一是长城城堡延续至今的村落,如沿河城村、吉家营村、墙子路村、潮关村、长峪村等。2018年,北京公布市级传统村落44处,其中长城城堡型的村落也占了三分之一。通过照片可以看到,分布在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北京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是完全不同的风貌。
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长城资源认定数据中,北京长城关堡147座,编制北京长城保护规划时,经调查补充了11座城堡,目前统计北京长城关堡总计158座,其中延续至今有人生活的村落大约100余座,北京长城文化带范围内现有村庄700余处,长城城堡型村落占比1/7,这些关堡是长城资源中最具有烟火气的活态样本。
北京总计有7000多处社区级(村级)基层单位,与城区相比,在北部山区社区级(村级)基层单位分布密度很低。但是可以看到沿长城一带,相比山地其他区域基层单位分布相对要密集一些,可以感受到长城与人的活动关系具有的延续性。
今年我们团队在长城沿线一些村落住了一段时间,拍摄了大量图片。可以看到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长城脚下部分城堡型传统村落存在着无序蔓延的现象,同时可以感受到城堡型传统村落的特色正在逐步减弱。如,柳沟村因为“豆腐宴”非常有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柳沟村是长城线上的一座重要城堡。现在远处的城墙还在,但是城堡的轮廓已经难以辨识,城堡内传统格局和建筑特色也在逐渐消失。
城堡型传统村落特色的消失在第五立面上尤为突出。下面的照片是三司村,曾经的三司营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长城墙体沿山体而下,但是大片红色的屋顶削弱了营城的历史风貌。在山地环境中,对传统村落建筑第五立面的控制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02
长城城堡型村落
有突出的价值特色及活化利用潜力
长城城堡型传统村落的遗产资源有着特殊的价值,借用尹钧科先生对北京村落重要性的评价归纳如下。
北京的乡村与北京城市同样见证了北京向国家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演变的过程。北京城市发展、居民风俗习惯以及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活动在北京村落中也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可以说北京乡村同样是印证北京城市发展变迁的活体。
北京长城文化带范围大约4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北京市域面积四分之一。在辽、金、元、明、清相继建都北京的过程中,不同朝代、不同民族的军民迁居、活动,大规模移民等形成了多民族交流融合包容的文化特色,这是北京乡村的一大特点,尤其以城堡型村落更为突出。不久前我们在讨论长城文化带沿河城重点组团详细规划时,地方同志谈到,沿河城村有的姓氏即是祖辈在很多代之前从南方过来定居的,有墓碑为证。明代后期,北京郊区人口很少,历史记载有过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北京长城地带更能够反映多民族交流融合的特点。我们在古北口镇调查时,紧邻镇政府的河西村几百户人家就有100多个姓氏,并且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故事,是非常生动的多民族交融共同生活的案例。
此外,北京的乡村也是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人类文化进步的代表区域,深刻地体现了人地依存与共生关系,长城城堡更是其代表。为了满足军事防御功能需要,城堡的选址充分借用了自然地形地貌。以门头沟区为例,区内几乎没有长城墙体,而是通过在山势险要处建设连续的敌台,守护古道,构成防御空间。通过计算机的视线模拟发现,站在黄草梁长城敌台处,可以同时看到山口内外永定河沿岸区域,沿河长城城堡就是选择了即可以守住永定河由北向南入京的水口,同时还可以守住刘家峪沟由西向东整条沟谷的地理位置。我非常喜欢下面这张由董旭明老师拍摄的照片,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长城、看到燕山山脉、看到北京城区,充分展示了长城与其所护卫的都城、长城与自然与人的互动样貌。
下面是我的博士生蔡超绘制的简图,可以看到从内蒙古高原——燕山山脉——北京小平原地势的下降,通过这张图更容易理解依托燕山山脉修建长城作为都城军事防区的必然。在编制《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发展规划》时,我们归纳了“两山四水十八沟”的自然环境特征,一方面代表了北京大的地理单元格局,另一方面表达了长城与自然环境的依附关系。可以看到东西向借山筑墙防守,修建边墙、敌台,南北方向依沟谷设关通衢,修筑关堡、古道,长城的关堡、古村落、古道大多顺着沟谷布置。
长城城堡型村落在选址和人地关系上亦有丰富的变化,有跨山守口型、傍水守口型,也有关与堡合一型,还有关与堡分设呼应型,依据地形、军事地位重要性形成多种组合模式。无论哪一种模式,核心目的是军事防御功能,同时兼顾戍边生产与生活。下面这张照片是永定河补水时在沿河城拍摄的,水面宽大约100余米,城堡的后山上可以看到护卫城堡的敌台,是非常壮观的山、水、城、人景观。
03
生态为基,文化为脉
长城文化带动北京乡村振兴的思考
我们提出了在长城文化带建设中注重“生脉、文脉、人脉”的概念,突出“生态为基,文化为脉”,即考量相似地理单元空间内文化类型、文化模式集合,梳理因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变迁而养育的相关要素,挖潜自然要素及文化要素特点,通过要素之间合作、整合、协同,实现对区域系统结构的有序调整、运作,促进协同生长,形成可延续的新增长点。
在长城沿线需要发挥长城文化的整体带动力,结合北京长城全部位于生态涵养区的特点,我们提出了“鉴史见文,文脉赓续;见蓝建绿,生脉蓬勃;见人见情,人脉绵长”的策略,期望通过对区域文化特征、景观特征、人文特征的价值提炼,寻找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第一,北部山区是绿色生态廊道,北京的后花园,需要整体保护。第二,城堡型村落需要连片支撑而不是孤军奋战。第三,通过线路串联,整合自然地景、文化遗产、聚落生活多方面特色资源,带活乡村产业和文化活力。
在行动方案上,首先是区域层面,通过地理和文化的相似性进行分区,再依据不同特点细化布局项目。在密云区我们尝试提出了行动方案,密云区被长城三面环绕,长城文化带涉及11个镇,在对各区的特点进行研究后分为了五片,每片根据特点细化项目布局。第二是点段层面,采取“连点串线、示范带动”的方法。今年密云区6个传统村落被住建部列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区,这6个传统村落全部是长城城堡延续至今的村庄,通过主题串联提升长城城堡型村庄示范作用,以相互学习带动更多村庄发展。最后是点位层面,通过一堡一策,挖掘村庄价值、激发内生动力。这两年我们围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北口做了一些工作,通过前期调研与策划,充分与地方沟通,确定可实施的项目,帮助地方政府发挥主动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着“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保护传承、以用促保”原则,2023年古北口镇政府发布了《古北口镇长城古镇传统文化引导办法》《古北口镇长城村落民居风貌引导办法》《古北口镇长城人家乡村民宿引导办法》《古北口镇长城脚下特色美食引导办法》4个特色产业引导办法,同时配套了18项支持政策,有效地推动了古北口镇长城文化的保护传承。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方面的高位要求基本完善,但还需要更细的落地政策引导,使基层管理者积极行动起来,带动民众,实现农文旅产教深度融合,从而全面推动乡村文化、环境、经济、社会高质量的发展。
文章根据汤羽扬于“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演讲整理,已经专家审阅
文中图片来自汤羽扬发言PPT,仅作交流使用,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本文版权归“北京印迹”平台和演讲者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北京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