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朱广兰:携众在田间地头“种出”美好生活
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联合主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举办的“砥砺奋进七十载奋楫扬帆新征程——从南泥湾到兵团”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展现当年三五九旅进疆沿线各省区自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的巨大变化,记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砥砺奋进70载的壮丽历程。
“你看,现在我们的丝瓜正在挂新一批的果,丝瓜采摘周期长,可以从2月持续到11月,一个大棚就是一亩地,一亩地一年能收入大概10万元左右……”8月17日,在第十三师新星市黄田农场的大棚内,朱广兰给采访团介绍她精心种植的丝瓜。
出生于1975年的朱广兰,是第十三师新星市黄田农场五连职工。作为兵二代的她,见证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十年来的沧桑巨变,并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深耕农业生产“赛道”,带领当地职工群众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将机遇铺成致富路
1992年,年纪尚小的朱广兰跟随父亲搬迁到了黄田农场,在这里学习、成长,直至步入婚姻。整个人生以农业为伴,再苦再难,她也渴望在这片土地上种出生活的新希望。
“三十多年前,我和我爱人是赶着毛驴车上地的,农忙的时候会在地边随便盖一个房子,吃水也要去别的地方拉,交通也不发达,生活条件很差。”朱广兰说,当时她和爱人主要种植了十亩葡萄地,常年是地里忙半年、在家闲半年,冬天只能吃老本收入,她想改变,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她能做的只有守着这片土地等。终于,机会来了。
2008年至2009年,第十三师为了让职工群众多元增收,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朱广兰,就是在这次先行先试中迎来了她的人生拐点。
“我当时就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承包了一个大棚,第一年虽然收入不多,但还是尝到了甜头,最起码冬天不用吃老本了。”朱广兰说。
第二年,朱广兰在原来大棚的基础上又承包了两座大棚,通过技术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多次赴外参观学习,朱广兰的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2012年,朱广兰的大棚种植成果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当时我的一棚丝瓜,也就七分地,收入了8万元,因为面积小、产值高,所以成为十三师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很好的典范。”朱广兰说,这次成功,也让她彻底走出了那段穷苦路。
一人富不是富,集体富才是福。通过设施农业脱贫致富后,周边县乡种植户纷纷前来参观取经。朱广兰主动担当,总结丝瓜种植经验,并将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职工群众。她还时常到周边农户的大棚里开展现场教学,向大家传授松土、施肥、浇水、预防常见病虫害等技术,成为深受职工群众信赖的技术专家。
走好充满“泥土香”的“建议路”
“我们一定要抱团取暖,要一条心地把生产和销售搞好,让农产品增值……”
近年来,朱广兰凭借敢想敢干的行动作风和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带动作用,获得兵团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并先后被评为兵团劳动模范、兵团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23年,朱广兰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荣誉带来光荣和骄傲的同时,责任也更重大了,我需要做的就是更好地学习了解党的政策,给我们职工群众宣传到位,多听职工群众的心声,向上传递他们的想法,当好传声筒,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帮助更多职工群众共同发家致富。”朱广兰说。
如今,深入田间地头和社区连队调研,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听取群众的困难诉求,已经成为朱广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朱广兰进行了20多场次的全国两会精神宣讲,把党的惠民政策一一讲解给大家听,并将自己在北京参会时的所见所闻和感想分享给父老乡亲,号召大家响应党的好政策,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提及未来发展,朱广兰表示,她是从乡村振兴中走出来的,也用实践证明了乡村振兴的各个举措都是特别重要且很有必要的。
“在乡村振兴的支持下,我希望以后能在城乡农业、文旅融合方面发力,让职工群众不断开阔视野,也让职工群众的增收致富不再局限于农业。同时,在此过程中,也帮助职工群众抓住更多机遇,尽快转型,从农民转为经营者,让生活越过越好。”朱广兰说。
【责任编辑:闫景臻】